[交大记忆]赵梓森:追随兴趣追逐梦想的“中国光纤之父”[图]

28.05.2015  12:10

[编者按] 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今日的交大源于那些被铭记至今和默默奉献的昨天,而无论震撼或平凡,都值得记取和思索。走进交大记忆的长廊,回瞰那些通往此刻的真实和感慨,注目历史,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

交大致远学院毕业生黄金紫由“一根棒棒糖舔完需要多少次”这个问题引发奇思,以其充满创意的研究捧得2015年菠萝科学奖数学奖;同为致远毕业生的谈安迪大一起就着迷于“暗物质”,申请加入季向东教授的科研团队后,开启了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找到了驱动自己不断前进的内心的向往。“成就来自源于兴趣的科学研究”,这是致远人才模式,也是著名校友、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的赵梓森来自科研人生的最深刻体验。        

赵梓森1932年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信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实用光纤通信线路,参与起草了国家“六五”至“十一五”光钎通信发展规划,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然而忆起求学之路却是一波三折,当年为了追随自己的兴趣,由农业化学改学电信,赵梓森先后就读四所大学而最终进入交大,后来在科研工作中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研发出玻璃丝光纤。        

赵梓森自述他的大学求学经历在同辈人中很不寻常,都是兴趣惹的“”。1949年,他选择报考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一方面高中时化学和生物课都很吸引他,另一方面是考虑解放后一定会大力加强农业发展,农业化学会有用武之地。然而读到第二年,农业方面的专业基础课开始增多,像文科那样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但赵梓森偏爱理科、擅长推理,文科很弱。于是他毅然退学,重新参加了复旦大学的招生考试。当时填报了物理系,可录取结果公布时,他被调到了生物系。赵梓森只能再度重考,上了大同大学电机系。到大三的时候,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大调整,大同大学因为是私立学校,被取消了,赵梓森所在的电机系被并入交大电机系,他也由此称为了一名交大学生,转到了交通大学学习。        

赵梓森在交通大学读了一年就提前毕业了。1953年,周总理说国家急需建设人才,要求全国高校的大三学生提前一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只在交大一年,但赵梓森说这一年对他至关重要,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交大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孕育了他的爱国情结和报效祖国的志向。        

赵梓森在交大的这一年,正逢学校的电机系开始分为电信和电力两个专业方向,他学的是电信专业,因为有兴趣,学得也不错。那时用的课本讲义都是交大老师们自己编写的。教过他的有朱麟五、陈季丹、陈宏炳、沈尚贤、张煦和许德纪等。同样是在这一年,马列主义课程成为必修科目。赵梓森也在交大当时的环境氛围里培养了爱国主义思想。        

1953年赵梓森提前毕业后,前往南京电信局实习,不久又去了沈阳电信局继续实习。一年以后,被正式分配到邮电部武汉电信学校,此后一呆就是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武汉电信学校从一所中专升格为武汉邮电学院最后变为专门的研究性机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赵梓森也从一名中专教师成为学院讲师最后专职搞科研。在教书期间,他从没放弃自己的学术兴趣,他知道将来国家建设一定还需要大量人才,自己要有所准备,所以在完成教学工作后,从早到晚都埋头看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滤波器、天线理论等知识就是这样习得的。        

谈到当年是如何开始光纤研究的,赵梓森说,70年代初,北京邮电研究院曾有过一个“大气光通信”的科研项目,两年后项目转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希能有所突破。赵梓森负责该项目一年后,将激光传送信号的距离从原先的8米延伸到了10公里,不过大气激光通信理论先天不足,在实用方面受到气候的很大限制。当时,赵梓森获悉国外已有学者提出使用玻璃丝作为通信媒介的构想,并且英美等国已有人研发出了实验样品。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将引发一场通信领域的革命,于是建议将原来的研究方向转移到“玻璃丝光纤通信”上,但未引起重视,赵梓森的建议仅被列为一般性项目。当时中科院福州物质研究所也在进行玻璃丝光纤的研制,国务院科技办为避免重复研发,评价了双方研发方案,决定采用赵梓森的方案,然而在研发条件发面仍未有实质性改善。        

转折发生在1976年,邮电部在北京组织了一个名为“邮电工业学大庆”的展览会,赵梓森带着光纤通信的研究成果去汇报参展。当时已做出十几米长的光导纤维,还设计了一个电路,可以将信号传到黑白电视上。开展时,邮电部长兼党委书记钟夫翔对此大为惊叹,展览结束后不久,邮电部就将光导通信正式列入邮电部重点科研项目,所需资金、人员也很快到位,赵梓森也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任命为院副总工程师。        

回首往事,赵梓森说,“今天我能在科研事业上作出成绩,有很多因素,但我始终认为兴趣在其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虽然当年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颇费了些周折,但仍值得庆幸,因为终于找到了符合自己兴趣的学科领域”。        

(摘编自《思源·往事》一书中“赵梓森:兴趣成就人生”,原文编者朱恺,该书由上海交大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              

相关阅读 交大致远优秀毕业生发现“棒棒糖科学” 探访“暗物质世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