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上海交大打造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 破解人类健康密码

28.04.2015  01:27

  您是否想象过未来的医疗不再“因病施药”,而是“因人施药”?您是否想象过突破传统生化方式,依靠人工光合作用就能制造清洁能源,一改往日雾霾重重? 

  随着社会和环境的改变,人们的亚健康状态也越来越多,要面对不断改变的疾病谱和健康问题,单纯依靠某一学科“单打独斗”已不能解决人类健康面临的诸多问题。今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绿色化”概念,会议强调要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上海交大致力于打造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the Cross Platform of Life and Environment,简称CPLE),通过有机融合生、农、医、药、环境等12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方向,构建泛学科创新人才交叉培养体系,致力于破解人类健康的“拦路虎”。 

   跨学科研究服务人类健康发展

  在上海交大这片土壤,跨学科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种子早已悄悄种下。 

  故事一:巧用化学方法,破题抗疟药物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当世界上要爆发大规模疟疾时,人们第一个想到是用“青蒿素”药物控制。由于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使得该药生产成本很高,药价昂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感染疟疾患者多达3-5亿人,将近100万人因缺乏有效药物救治而死亡。 

  上世纪70年代,当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青蒿素”能治疗疟疾时,令全球医学界欢欣鼓舞。但高兴之余,人们发现如何进行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形成规模化生产却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数年,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研发出一种常规的化学合成方法,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每年有望把近百万人从死亡线上救出,造福数亿患者,为世界医学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故事二:突破传统药物研制法,寻找治疗慢性疼痛镇痛新靶点。 

  俗话说:“头疼、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了命”。这句俗语所说的就是“慢性疼痛”。想一想头疼、牙疼时,彻夜辗转难眠、茶饭不思、痛不欲生的日子,让很多人不由得心酸不已。 

  孰不知,“慢性疼痛”家族远不止头疼、牙疼两位“成员”,炎症痛、肿瘤癌症痛、神经源性痛、糖尿病疼痛和腰背痛等都是它的“成员”。以糖尿病和肿瘤癌症为例,流行病学研究估计全世界糖尿病发病率从2011 年的3亿6千6百万人增长到2030 年5 亿6千6百万人。糖尿病患者中25%存在神经性疼痛;肿瘤癌症患者,常常也伴有长期的、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2013年上海居民中3.67万死于肿瘤,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因此,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突破传统医药研究方法,首次发现脊髓GLP-1受体可在慢性疼痛中产生有效镇痛作用,脊髓GLP-1受体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的潜在性镇痛靶点分子。大量实验证明,在长期使用药物刺激的情况下,新的镇痛靶点不仅自身不耐受,还能与吗啡无交叉耐受。该项成果有望催生一批安全有效、无耐受性、方便使用的新型抗慢性疼痛药物,造福广大慢性疼痛患者。 

  故事三:生物基因学与药学相结合破题传统医疗手段。 

  人类基因组中至少有1%基因序列、好几百万个基因点位存在个性差异,决定了药物治疗需要个性化处理。传统的治疗手段,通常是“因病施药”,而不是“因人施药”。全球因病死亡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死于自然疾病本身。面对这一难题,上海交通大学的何志明与丁显廷两位老师,正在进行着药物高效筛选的研究。他们将工程学的控制理论与生物医学的实验手段相结合,引入正反馈回路,以十多次的实验治疗效果反馈,代替百万次的实验,加速个体化的药物筛选,进而实现个性化精准医疗。未来广大居民看病就医,这样的场景将不再遥远:通过上传个体化信息,医生将在最快时间筛选出廉价而有效的药物组合,为病患“私人定制”治疗方案,使其迅速恢复健康。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低成本、高效率的医疗将不再是梦想。 

   CPLE打造泛学科人才培养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从“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发展定位出发,把学科融合发展作为对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以前沿科学研究作为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拉动,以国际化办学作为对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不断探索精英人才的培养路径。在众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上海交大积极探索泛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the Cross Platform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CPLE.SJTU)。CPLE秉承交通大学百年办学理念,整合全校在化学、生命、农学、食品、医药和环境等学科的优势资源,立足教育部首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立体构建12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目前全球日益关注的人类健康、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给生命、农业、环境、生态、能源和材料等领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和人才需求,这些相关领域未来都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和巨大的人才缺口。 

  CPLE以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为主要专业方向,构建多学科交叉、理工农融合、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CPLE平台学生将接受一学年的平台贯通式培养,修读数理基础课程以外的涵盖并贯通化学、生物、农学、食品、医药和环境等学科的特色课程;第一学期根据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第一次专业选择,大一结束前各专业30%同学还可申请平台内调转专业,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专业分流后学生仍将拥有更多的交叉专业学习机会。 

   “升学+就业”双支撑协同人才分类发展

  CPLE将围绕对学生学术成长的生涯发展引领,打造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培养计划,探索与世界接轨的卓越人才成长体系。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平台还将按照基础研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新产业“行业领袖”人才两个方向实施分类精英培养引领计划。平台学生既有机会进入致远荣誉计划化学班和生物班,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也可以通过丰富的企业资源了解到未来产业发展机遇。 

  针对“学术领军”人才,CPLE各专业方向都与世界最知名的学府和最优质的企业机构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与人才输送关系,拥有交大-美国耶鲁大学本硕“3+2”、交大-美国康奈尔大学本科“2+2”双学位、交大-比利时鲁汶大学本硕“2+2”、交大-美国阿克隆大学本硕“3+2”等20多项联合培养与交流项目,学生在本科阶段,每年约有近40%的学生赴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比利时等国家的一流大学交流学习。为培养“行业领袖”人才,陶氏化学、艾弗森美孚、巴斯夫、联合利华等世界产业巨头,中粮集团、光明集团、扬子江药业等重要国家企事业单位均在校设有专项奖学金或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平台专门设立生涯发展工作室,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基于人才分类发展理念,借助上海交通大学雄厚的科研基础,强大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国际联动培养,先进的生涯引领理念,CPLE致力于培养专业扎实、敢于担当,同时拥有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的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来源:中国科技网 2015.04.27 

原文: 上海交大打造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 破解人类健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