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交大危重肾脏病论坛在附属九院举行[图]

21.03.2016  13:35

3月20日,首届交大危重肾脏病论坛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危重肾脏病研究室揭牌成立仪式和首届危重肾脏病国家级学习班在附属九院1号楼8楼学术报告厅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林善锬、全国著名肾脏病专家梅长林、陈楠、倪兆慧等应邀出席。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附属九院党委书记沈国芳,九院副院长吴正一、王艳、刘艳、马延斌等出席。来自全国和沪上危重医学、感染病学、生物医用材料、基础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相关领域著名企业研发人员以及来自上海各大综合性医院肾脏科专家和医务人员约两百余人参加论坛。陈香美、林善锬、沈国芳、王艳共同为危重肾脏病研究室揭牌。论坛由九院肾脏科主任丁峰主持。 

论坛期间,多学科专家聚焦急性肾损伤、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疾病的诊治等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危重肾脏病学是研究创伤、脓毒血症等危重病症时肾脏的急性损伤,急性肾损伤与其他器官衰竭的关系,以及对重症监护(ICU)患者进行器官支持治疗的一门新兴临床学科。急性肾损伤是危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促进其他脏器衰竭和增加ICU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近年大量数据表明,危重症患者常合并急性肾损伤,更有高达30%患者在进入重症医学科(ICU)之前已有肾功能障碍。ICU住院患者一旦并发急性肾损伤,则死亡率增加4倍。除原发疾病本身的作用外,抢救过程中的一些治疗措施,如造影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均可导致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对其他脏器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了解在各种危重症状态下肾脏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肾脏衰竭与其他脏器衰竭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为成功救治多器官衰竭提供证据。      

危重症患者往往存在多系统、多脏器的损伤和功能障碍,救治往往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作为重症医学的两大支柱抢救手段之一——血液净化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几乎所有的新型血液净化技术都是国外研发的,国内在这方面产学研力量非常薄弱。  

九院肾脏科是上海市最早开展血液净化技术的单位之一,在学科带头人丁峰教授的带领下,近年来采用各种血液净化技术与医院兄弟科室协作,成功救治了一大批危重症患者,在为兄弟学科保驾护航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名度。九院肾脏科科研人员提出了多种国际上原创的创新型血液净化技术,不仅在动物模型中证实了其治疗价值和作用机制,而且率先应用于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九院肾脏科尤其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多项技术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积极和相关企业协作研发相应产品,部分新型装置不久将投放市场,造福广大危重症患者。  

本次论坛上新成立的上海九院危重肾脏病研究室旨将采取多学科联合、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模式,攻坚克难,不断推出危重肾脏病领域的新成果,力争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危重肾脏病研究机构和新产品研发平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