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走在引进西学的前列[图]

01.01.2016  21:36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学习西方又经历了由日本而欧美的转变。交通大学始终走在向西方学习的前列。从清末的南洋公学到民国时期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不管是教学管理还是学科学阶,教育内容还是课程设置,甚至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上,都借鉴了西方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在引进的过程中,主校者虽然做了诸多民族化的努力,却仍然具有浓厚的西方教育色彩。在以西方为师的过程中,学校也经历了先日本后欧美的过程。      

大致说来,南洋公学时期主要以先行成功西化的日本为模仿对象,1906年改办工科之后转而直接学习欧美。南洋公学设立的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制度,都模仿于日本分层设学的学制体系;公学设立的译书院和东文学堂,也是学习日本的体现。地理上的近便,相似的文化传统和近代命运,更兼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迅速步入强国之列,无疑为急切摆脱被欺凌地位的中国树立了榜样。学习日本其实是变相学习欧美的速成办法。然而,在改办工科后,学校以欧美科技和工程教育远较日本发达,遂直接师法欧美,逐步实现“先东洋后西洋”的转变。      

其实,早在南洋公学创立不久的1897年,盛宣怀便聘任美国人福开森为监院,负责日常教务,学校一开始就渲染上了美式教育的色彩。到了专办工科之后,因工程技术及工程教育数美国最为发达,加之校长唐文治的推动,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开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以美国各工科大学为蓝本。向西方学习,是唐文治主校时期一贯的办学方针,也是唐文治尚实办学思想的内容之一,他期望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来培养振兴国家的实业人才。铁路、电机工程专科的建立,便是学习西方教育经验的表现,而要培养出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必须有赖于一支接受过近代工程教育并有教育经验的师资队伍。清末民初,国内懂得工程技术并且能胜任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稀缺,引进外籍教师成为必然。自从铁路、电机创办以来,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依靠聘任外籍教员来担任,专业课的教师以美籍教师为主,在专科教师中约占到一半左右,有“半边天”之说,就连附属中学也任用了不少外籍教员。    

左:美籍电机教授、科长谢尔顿(S.R.Sheldon 1910年至1927年在任);右:美籍土木科教授、科长万特克(H.A.VANDERBE 1913年至1921年在任)

淩鸿勋曾用“盛极一时”来形容当年他求学时外籍教员众多的状况,在他读附中的时候,“教英文的是一位英国人,教德文的是徐家汇天主教堂的一位德国神父,这对于正确发音,是很有益的。又物理和化学,都是美国人”。上了大学之后,外籍教师就更见增多,“专门学科的教授,多是美国人。我那时受教的,像土木科的万特壁、毕登、普尔佛,电机科的谢尔顿、桑福等,都是很好的教师。”这些外籍教员在担任日常的教学任务过程中,也在无形中推进学校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他们关于培养人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建议,常常为唐文治所支持和接受。洋教员“半边天”的师资结构,一直持续到20年代初,交通大学改组成立时才有了改变。出国留学人员的归国,特别是原先毕业于学校的留学生,如周厚坤、徐名材、杜光祖、裘维裕、淩鸿勋等,都于20年代初期回到母校任教,逐渐取代了外籍教员。他们把浸润多年的欧美教育方法与内容,如同当初的外籍教员一样移植到学校。    

1919年铁路管理专科课程设置

随着铁路、电机专科的增设,外籍教员的聘任日益增多,校长唐文治意欲效法西方,增设学科,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工科大学。他一面呈请增设学科学额,扩大规模;一面致函我国驻欧美各国使馆,要求代为索取欧美各大学的现行章程,以资参考。法、英、美等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章程及教学计划先后寄送到校,其中法国6册,英国18册,美国多达98册,成为学校参考西方各国教育制度之长的模本。1913年,学校趁着新政权革新教育之时,铁路和电机改为土木科和电气机械科之机,对专科的课程设置,都以美国大学的同类学科设置为蓝本,将最时新的专业课程吸收引进。如电气机械科原有的电灯及电力、发电机与电动机两门课分别增加了电车和变压器方面的内容,而变压器技术是19世纪末才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得到运用的新技术,20世纪初期就被学校引入教学之中。教科书和参考书也直接购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名校,教学内容直接与发达国家接轨,努力使专科所培养的学生达到欧美本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就连附中也部分采用了西方的原版教科书,课堂讲授也用英语。早期的交大成为中国向国外大学学习的主要学校之一。民国初年,学校遵交通部令,改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是Governmen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 China,简称为GIT。师生们一以其与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为示范,亦以其与GIT相媲美。    

1914年学校英文校名:Governmen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即GIT

民国初年的学校足球拉拉队,部分人所举三角旗上写着“GIT

除了在教学上不断引进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课程外,还大力引进体育活动,从另一方面让我们领略到欧美大学生活的风格。学校陆续聘请了多位英美籍教师,把西方大学中的体育活动引入学生生活当中,足球、篮球、棒球、网球、田径、游泳等运动成为日常活动。学校经常与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等教会大学举行校际体育、英文演讲比赛,逐步形成了与西方大学生活相同的校园生活。      

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教育现代化基本是引进、学习西方模式。在借鉴西方现代科学教育时,唐文治并非照抄照搬,而是在倾力学习科学教育工程中,立足于本国实际国情,极力利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资源,使近代工程教育中国化、本土化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在高薪聘任外籍教师的同时,也选派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学成回国后充任专业师资;在引进原版教科书时,也鼓励本国教员编写教义;一边注重外语教学,一边又极注意保存国粹;甚至在逐步西化的课外活动中,也融入技击、国乐等民族传统形式。      

作者:李文佳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