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蔡元培与南洋公学特班[图]

13.12.2015  23:28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是要为洋务实业及国家培养一批急需的新型精英人才。在给清廷的奏折中,他一再强调要在京师和上海两地办达成馆。但是后来他逐渐发现,由于当时整个社会还是旧式学堂占据绝对优势,一下子直接办高等学堂,很难找到生源,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开办师范院、外院、中院等以储备师资和生源,但开办达成馆以早日造就人才是盛宣怀一直没有放弃的愿望。1901年特班的开办既是应经济特科之选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盛宣怀多年来加快培养高级人才的宏愿。  

1901年3月何嗣焜病逝后,盛宣怀聘用来校主持译书院事务已有年余的张元济为代总理,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二任校长。4月13日,张元济在盛宣怀的授意下开设特班,并拟定特班章程10条,称设立特班旨在“以待成才之彦士有志西学”,“凡学识淹通,年力健强者均可入学,有无出身勿论,曾习西文否勿论”。(张元济:《追溯四十九年前今日之交通大学》1949年),《交大周刊》第60期)。章程还规定功课分前后两期,初级功课为英文、算学、格致化学;高级功课除进一步学格致化学外,还要学地志、史学、政治学、理财学、名学,要求学生“西课余暇,当博览中西政事诸书”。4月19日,盛宣怀详细批阅后回复:“所拟章程尚属妥协,应准如请”,同意开设特班,认为学生以30人为度,借用上院空闲教室上课,请中院洋教习兼教,以节省费用。他还特别指出:“公学设此特班系本达成馆初意,所取必须品学合格,为将来造就桢干大才之用,断不稍涉泛滥。”并指示登报招生。  

盛宣怀一再强调创设特班的主旨:“南洋公学添设特班系为应经济特科之选,以储国家梁栋之材,故宜专志政学,不必兼涉艺学,尤以讲求中西贯通希合公理之学,不可偏蹈新奇乖僻混入异端之学。器识以正谊明道为宗,志趣以遗大投艰为事,经济以旷世济物为怀,文章以切理餍心为贵。”“但望学成之后,能如曾、李二星。”他希望特班能培养出如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盖世之才。  

1901年5月,特班举行招生考试,考试分初试、复试,每个阶段包括笔试和口试。初试在公学举行,复试则在盛宣怀寓所内进行。笔试考国文,既有选自《四库全书》的晦涩试题,又有应世之策的时事考题,如“请建陪都议”。监院福开森负责点名监考,张元济主持口试。6月又进行了一次考试。两次招考共录取42人,其中有黄炎培、李叔同、劭力子、胡仁源、谢无量、贝寿同等。  

特班设立后,张元济通过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刘树屏的引荐,聘请翰林出身的蔡元培担任特班主任。蔡元培的教育方法令特班学生耳目一新。他给学生开列一长串科目,包括政治、法律、外交、财政、教育、经济、哲学、科学、文学、论理、伦理等等,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一二门,并由蔡元培制定必读书目和阅读顺序,由学生从图书室借阅或自己购买。每篇读完必须写读书笔记,交给蔡元培批阅。据特班生黄炎培等回忆:蔡元培给学生的印象和蔼,对学生循循善诱。学生每到蔡的房间,总见满屋图书,老师则长日伏案其间。蔡元培对学生作业不但认真批改,还每天轮流召集两三名学生到他宿舍面谈,从学业到生活,从学习心得到国家大事,或发问,或聆听,学生也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请教老师,每个学生10来天接受先生面谈一次。  

在新学未开的晚清,像蔡元培这种教学方法确实不多见。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他鼓励学生多读外文书籍。但由于西文书籍昂贵,日文书籍相对便宜,而且较易阅读,蔡元培便鼓励学生阅读日文书籍,并以自己不会日文照样能看懂日文书籍的经验,教学生如何看懂和翻译日文,一举两得。蔡元培还在特班组织成立演说会。他告诉学生设立演说会的目的:中国国民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但他们并不知道痛苦的原因,并无力结合起来,用自力解除痛苦,这是中国的根本弱点。你们将来走出校门,除了办学,还要唤醒民众,文字固然可用,但由于民众识字不多,如果能用语言,效果一定更广,所以希望大家练习演说。学生们在他的动员下,热情高涨,定期轮流学习演讲,为了准确表达,方言较重的学生还专门向国语较好的李叔同学讲普通话。  

42位特班生与蔡元培结下很深的师生情谊,1902年11月因“墨水瓶事件”特班停办后,学生纷纷追随他进入爱国学社。特班生中后来出了不少著名人士。如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导;李叔同是著名诗人、艺术家、佛学家;劭力子曾是国民党政府要员,建国后又在人民政府担任要职;胡仁源是教育家,曾任职北大、交大;谢无量是著名诗人、书法家,长期在教育和文史领域工作;贝寿同早年留学德国专习建筑,是我国最早的著名建筑师;项骧则获得美国经济学硕士,担任国民政府财政要职。  

(供稿: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