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清末民初的交大学生社团[图]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学生组织和社团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与精神风貌的体现。1906年学校设置商务专科和铁道工程班后,专科学生组建研究会,这是此期学生团体组织的发端。此后各类学生社团与组织纷纷建立起来,至1921年夏交通大学改组成立前的十余年间,先后成立的各类学生社团近20个,成为学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重要起步阶段。
此期学生组织和社团范围广泛,涉及众多领域,特色突出。大体而言,依照社团性质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学缘地缘、文化体育、社会活动四大种类。
1915年南洋学会会员第一次合影
南洋学会职员
学术研究类社团是以学业或某一专业为背景成立的社团。如上述专科研究会,此外还有工程学会、国文研究会、英文会、南洋学会、南洋铁路管理协会等。工程学会成立于1907年,由专科研究会改组而成,主要活动是管理西文图书、练习英文和邀请名人演讲。国文研究会成立于1908年,以激励学生对于国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写作与表达能力,全校学生均为会员;1909年9月,学校参照国文研究会办法成立英文会,全体学生为会员,全校设总会,各班设分会,分别推举会长、副会长、书记员等职员。总会每学期开大会一次,会议期间举办全校性英文演讲会和辩论会,分会活动则更加活跃。国文研究会、英文会的相继设立,是学校重视中英文教学在学生层面上的表现之一。1914年冬,专科和附中学生发起扩充学会组织,并将工程学会改名为南洋学会,专科生和中学生均可参加,活动内容也有所增加,并创办了会刊,一直到二十年代才停止活动。
1920年冬,铁路管理科成立3年之际,该科学生“深感于在校时,联络情谊,切磋学问之必要,”筹议成立南洋铁路管理协会。12月11日,铁路管理科全体学生在大礼堂集会,通过《南洋铁路管理协会章程》,选举首届职员,该协会遂正式成立,会务主要有交流学术研究心得、编辑学报、参观各工商机构、敦请名人演讲等工作。交通大学改组成立后,该协会更名为经济学会。
学缘地缘类社团是母校或同乡关系为背景组成的社团,如南洋公学同学会、各级级会、各地同乡会等。1916年春,土木、电机一年级两个班发起组织级会,定名为戊午级文学会。级会每星期六开会一次,讨论学术,练习中英文演说。不久,中学四年级甲乙两班,宣布成立庚申级级会。其他各级级会也接踵成立。级会以将来毕业之年的干支定为名称,如丁巳级会、戊午级会等。至1919年,各级均有级会。然而至1920年下半年,各级级会因故多半解散。
学生中同乡会组织也较发达,从民国初年在校无锡籍学生成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无锡同学会”。以后,嘉兴、苏州、太仓、常州、崇明、湖州、广东、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学生,纷纷建立地缘性的同学会组织。各地同乡会以茶话会、聚餐会的形式,每年秋季开学时欢迎同籍新生,夏季则举行欢送学生毕业的活动。一些人数较多、会务活动频繁的同乡会还编辑发行会刊,如无锡同学会发行《锡秀》、嘉兴同学会印发《擕李》杂志,对联络乡谊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
军乐队
文体类社团是以共同的业余爱好为背景组成的社团,内中又分两小类,一类是体育方面的社团,如技击部、体育会,一类是文艺性社团,如音乐社、军乐队、丝竹队等。两类社团组织健全,会员较众,很有群众基础,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技击部另文专述。体育会成立于1915年7月,全体学生均为会员,每年开大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书记等,组成职员机构,另设行政执行委员会,由体育会会长、体育教员及学生代表组成,是体育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体育会下设足球、技击、越野赛跑、篮球、棒球、网球、游泳、童子军等8个分部,同时组织了各项运动的校级代表队,实行全校学生参加的晨操,开展级际比赛,并举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其活动经费由学校供给。体育会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的社团,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体质的锻炼起到了很好的组织作用,得到师生校友们的重视和好评。
各类文艺性社团组建于民国初年间,1916年杨左陶撰《本校之音乐》对当时校内中西音乐组织概况作了一番简要描述:
音乐社(Glee Club),由罗克先生教授,队员九名,分主音、中音、次中音、基音;
军乐队(Brass Band),由简拿、王新斋先生教授,有乐器十二种各四十余件,队员合奏戏曲大调,不示弱于海内;
丝竹队,有笛、提琴、笙、月琴、胡琴等,有队员八人,程度相称,成绩斐然可观;
笛鼓队,归小学部组织,有乐笛十六支,外鼓五只;
口琴队,由中学部童子军组织,英国约翰逊先生为教授,队员16人。
在上述文艺社团中,以军乐队最为知名,乐队分甲、乙两组,指导教师简拿是意大利音乐专家,1915年来校指导军乐队,循循善诱,成绩斐然。1920年简拿病逝,由留美习管乐刚归国的戴逸青继任指导教师。军乐队除了常规练习外,常为学校重大活动演奏助兴,“并海上各团体之请,赞助公众事业,颇受称道。”各地仿组乐队者,莫不以此为模范。
最后一类是以参与学生自治管理或社会政治活动为主的社团,如“中华革命党”、南洋公学学生分会。此类组织为校方明文禁止,1910年学校章程“学堂规则章”第15条规定:“学生在校中非关于研究学问事,不得举行集会,致干厉禁。”1910年校方颁行的英文会章程也规定:“凡关于朝廷得失,个人名誉者一概禁止。”因此,这类组织在此期处于秘密状态。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学生自由民主思想空前高涨,参与校内外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由此组建了南洋公学学生分会。中华革命党约建于1909年,是极少数学生参加的以暴力手段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校内秘密组织。参加者周贤颂在其自述曾对该组织活动情形有一段回忆:
“……我又暗中与同班同学庄肇丰、陈熊、汪长春三人,组织‘中华革命党’。汪是蒙古人,是喀喇沁王府派送来上海两位蒙古同学之一,庄、陈皆洞庭山人,懂反切,将一个字拆成两个拼音,每一个拼音再分成二音,使每个字变成四个音,目的是革命党谈话勿被他人听懂……每星期,四个人在半夜起床,轻轻地走到雨中操场,每人捧着一根又高又长的芭蕉叶,围着油灯坐谈。”
一般而言,近代学校的学生社团组织产生与兴起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此前则显得沉寂。比较而言,高等实业学堂-工业专门学校时期的交大社团与学生组织数量多,范围广,影响大,在各地学校中实属少见。
来源:王宗光主编、欧七斤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史》第二卷“创建近代工科大学”。
单位: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合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