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执信西斋旧事[图]

28.02.2016  19:59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校园生活中除了读书,以及体育运动和各种团体活动之外,就数衣、食、住、行这四大生活要素了。说到住,交大学生宿舍的内部设备与周边环境,就是以今天的水准来看,也是不差的。1930年初落成的执信西斋,可谓是沪上最好的学生宿舍。这座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的宿舍楼呈马蹄形,中间为三层,两翼为二层,有152间寝室,另有交谊室、阅报室、理发室、卫生间、贮藏室等22间。内部设施完备精美,有舒服的铁床,嵌着镜子的衣柜,还配置了书架、桌椅、茶几等;盥洗间有冷热水供应,厕所内有西式马桶,并备有手纸;后来楼里还装上了直拨电话。宿舍前的空地铺设草地,种栽花木,环境幽雅,堪与宾馆媲美。    

1930年,交大北平师大附中校友会在执信西斋前合影(后排左三为钱学森)

执信西斋落成后,即将毕业的1930届学生首先搬入新居,优先选择了最好的房间,短暂地享受到了“宾馆级”待遇。此外,大三全体学生及大二部分学生也陆续迁入,每室2人。首批入住执信西斋的学生,过上了“生活快乐无穷,读书效率千丈”的生活。以后,执信西斋基本上属于大四大三学生的“乐巢”。这让低年级学生既羡且妒,大一新生先到校注册的就住中院三楼,不分学院和专业,5人一个大房间。虽是“古堡式”的老屋,却有三盏电灯,也算光亮。后来者只好住在新中院了,名为新中院实际上还不如中院的好,白天房间光线不足,晚上电灯也暗弱不堪,到了夏天还要忍受蚊子的叮咬,因此被称为“黑洞式”宿舍。    

1930年代学生生活掠影

不过,熬过一年后到了大二,就可以将新老中院留给“新鲜人”的一年级同学去“享受”,搬到靠近执信西斋旁边的西宿舍。西宿舍条件要好些,且是3个人一间。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三年级就可以住进垂涎已久的执信西斋,直至毕业。学校收取每生每学期宿费10元,对于西宿舍、执信西斋的分配拿不出更好的办法,由各人约好至友熟人,登记后抽签分配,房间的好坏只好听由命运来安排,少有怨言,多年来已成为不成文的校规。一次,校方决定改变方法,依照交学费的先后为分配宿舍优劣次序。及至开学日一大早,注册处门犹未开,数十名学生已齐集门口,互相拥挤争先相持不下,办公室内弄得桌椅翻身,墨水与砚台齐飞,会计们无法收款,结果仍旧恢复抽签。    

学校在生活管理上很严,特别是对刚刚入学的应届新生。训育处定有专门的管理规则,还时常突击检查学生宿室。有次检查员查出一位学生床头有台收音机,说是影响学习就将收音机收缴上去了。大多数学生能够循规蹈矩,注意卫生,而常常不叠被的也在所难免。有位懒散的学生说他在某一学期中,整理被褥仅有两次,一次是为学校清洁运动,劳驾校役替他整理的床;再一次是外国人来参观,他“亲自”铺床,为的是不让外国人小瞧中国人。同学们闻知都说他真能“爱国”。    

1937年交通大学全体女生合影

说起清洁卫生,不能不提及交大女生们。交大是工科为主的学校,创办后30年间未招收过女生,1927年首次开始招收女生,人数亦甚少,仅有8人。到30年代女生常保持在20名左右,仅约占全校学生的3%。学校对她们的居住条件也较留意,将她们单独安排在一幢西洋式样的二层楼房里。因位于校园东部,被男同学戏称为“东宫”。东宫共有20间房间,大小不一,大者可住3人,小者可供1人独处。女生因人少不似男生那样抽签“”房子,可以随意挑选。只是房间过于狭小,后面的小房间终日不见阳光。前面有阳台的房间空气虽好,但前后左右均有缝隙,若遇大风急雨,雨水则由缝隙注入,几等置身于泽国。然而全校四级女生都挤在一起,无分彼此,情同姐妹,倒也热闹,并能够将室内料理得井然有序,经营出一块小天地,每每在学校清洁运动中拔得头筹。    

提供学生饮食的场所有校内、校外两处。校内有学生自治会办理的食堂,实行包饭制度,一桌8人,每人每月6元。早饭多半是稀饭,再凑上花生米、乳豆腐之类的五六碟小菜。小菜哪够8位青头小伙吃,往往稀饭还未吃完,菜盆已经是底朝天!怎么办?有人就打起邻桌的主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几碟倒在自己桌上的碟中。同桌的人也心照不宣,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后溜之大吉。姗姗来迟的邻桌主人们,见桌上小菜不够数,他们也知道这是谁人所为,因为他们早先也是如此这般,但仍大声吆喝食堂管理员:“为什么桌上菜这么少?”管理员不敢得罪学生,只得为他们再添些。中午12点下课钟一敲,已经饿得直拉胡琴的学生们,连书本也来不及放下就奔向食堂,盛好饭后到固定的8人餐桌上,一阵风卷残云,餐桌上就已“一穷二白”。下午6点就餐钟声还没有响,食堂已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钟声一响,只见竹筷与汤匙齐飞,碗底朝天见白。不到一刻钟,一日第三餐的“战斗”就宣告结束。    

校内的包饭“老面孔”不说,味道也不佳,大鱼大肉虽然午餐晚餐都有,但是吃起来味同嚼蜡。这就让可以自由用餐的高年级学生成为校外饭馆的常客。而一二年级学生只能按照校规吃学校包饭。校外有多家中西饭馆,有西菜馆、本帮菜馆、四川菜馆,湖南、广东菜馆也有不少。西菜馆价格昂贵,除了极少数富家子弟外,鲜有人光顾。交大学生多数中下等家庭出身,较为便宜的中式饭馆显然受到欢迎,这些馆子每餐需小洋两角,早上吃一碗肉丝烂糊面为一角,一个月要花12元半。虽然较校内贵一倍,但菜肴却是现点现炒的,味道比校内高一等,吃的人较多,要是去晚了还得饿着肚皮站着饭馆外面等着。    

吃完了晚饭之后不能说“”的问题就停止了。交大学生课程重,测验多,晚饭后还得在图书馆中预习,或在宿室内做习题,或在实验室里与仪器做伴。总之,是不能去繁闹的市内悠哉游哉。到晚上9点图书馆关门的时候,校内消费社不断有夹着书本的学生来买东西,面包、水果、牛肉干什么的;校外的馄饨摊和一家面店,也围的全是交大学生。    

朴质的制服,粗布的衣裳,是交大学生最普通的服饰,与沪上其他学校相比,还算得上朴素节俭。新进来的一年级新人,以穿布长衫长裤居多数,尤其他们以为刚刚进来,读书尚且不暇,更何况讲究穿衣服呢?等到学校发下制服,在上课开会、会操军训的时候,一二年级的学生都穿得整整齐齐。学校规定每两年缴制服费一次,仅可供做制服一套,不仅常因洗濯无可替代,而且不待一二年即常破烂不堪,因此,高年级学生穿的制服难保完整。所以在大典礼之日,如国庆纪念日之类,一二年级的学生都穿戴整齐,再看那些“真牌老爷”(大四学生)与“候补老爷”(大三学生),却都穿得歪七扭八,不是少了帽子,就是以西装裤代替制服裤。这样学校虽有不少人穿制服,可是也难得标准划一。女生的衣饰当然比男生讲究,但穿绸衣丝袜者也很少。    

平常上课时候,大家对于衣服问题都以马马虎虎的为多,而到星期六下午,有人就将皮鞋擦得光亮,西装拿去烫平,衬衣领带十分之九早已预备妥当,多准备着去看电影了,会朋友了。这些学生被称之为“礼拜六西装者”,在交大屈指可数,一天到晚穿西装者更是绝无仅有。例外的是即将毕业的“老爷班”,都喜欢做套西服,好比那将要出阁的人,给娘家、婆家都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吧!    

交大地处上海西南郊区,离闹市区还有10数里。远离市中心,倒是让交大成为莘莘学子理想的苦读修行之所,学校周围除了几家饭馆外,是沉穆静肃的,没有都市的喧闹,没有眩人的繁华,没有醉人的享乐,交大有着读书的好环境,也养成了学生们俭朴的生活态度。    

作者:李娟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