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南洋公学:学生话剧的发祥地[图]

05.01.2016  11:37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受在沪外国侨民业余演出外语话剧的影响,圣约翰书院、南洋公学等几所学校学生先后仿效演出话剧(新剧),演剧便成为南洋学生又一重要课外生活内容。1896年或更早些,圣约翰书院首创英语演剧,与南洋紧邻的徐汇公学起而效之,以该校“官方语言”法语演剧。      

受此影响,南洋公学学生大胆创始以汉语演剧,师范生兼中院教习吴稚晖咋在1899年8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学生纷纷聚戏”,说明学生表演戏剧已在校内开始风行,但剧种剧目、表演情形均不详。1901年1月16日,连续三天的冬季大考完毕,有人提议演新剧,学生响应热烈,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连续演了四天。      

首日,中院二班学生排演了某位教员所编反映戊戌变法题材的时事剧《戊戌政变纪事》。在课堂演出时,师生踊跃前来观看,观剧者都预购蜡烛,照得室内通明,场内反映热烈。次日改编小说《经国美谈》上演。第三天仍然继续搬演该剧。第四天演出时事新剧《义和团》,剧本系某位教习编写。      

李叔同《黄天霸》造型

此后,演剧活动受到师生的喜欢,自编自演新剧目不断上演。1901年下半年公学上演《黄天霸》,多才多艺的特班生李叔同在剧中任主角。1902年下半年发生墨水瓶事件,很多热心演剧者退学,演剧活动有所减少。到1903年又兴起演剧热潮,据载该年冬,学生演出时事剧就有《张汶祥刺马》、《英兵掳去叶名琛》、《张廷标被难》、《监生一班》等多种。    

虽然演剧活动只限于校内,且“草草登场,诸多简陋,故知者绝鲜”。但是,它在中国话剧发展的启蒙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据民国年间一本考查新剧演变史的著述称,中国表演新剧最早的学校是圣约翰大学,该校学生于1899年耶稣圣诞日曾把西洋的剧本用英语演过一次,至于用汉语演剧要算南洋公学。今有学者张军将1901年初南洋公学学生演出汉语剧的活动视为我国“戏剧史所谓‘学生剧’之发端”,称南洋公学是“学生剧的发祥地”。      

当时中院二班学生20名,也就成为我国学生剧的集体创始人,而应名留戏剧史册,他们姓名是:      

侯士绾 范绍洛 胡炳生 张肇桐 稽 镜 包光镛 林嘉驹 周 帱 胡家熙 朱公钊

张世湀 张逢辰 王继曾 沈有林 施绍棠 祁祖廉 杨万明 沙颂虞 王缙曾 王泽亨

南洋公学能在国内率先创开学生剧之风,除了受到租界和教会学校演剧的外界影响,还和南洋公学师生有着较好的音乐素养有关。公学师生中精于音律者不乏其人,近代音乐教育史中享有盛名的沈心工、李叔同当时都身在南洋公学,他们或谱写校歌院歌、参与编剧,或登台表演,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吴稚晖《南洋公学记事稿》记载了1899年孔诞日祭孔仪式的情况,各种传统乐器如箫、笛、罄、鼓、磬等一应俱全,悉由师生自行演奏,并伴以咏唱,足见南洋师生的文艺才能,这是学生剧很快被引入并风行南洋校园的艺术与群众基础。学生剧进入校园后,深受学生喜爱,外院生罗鸿年后曾撰文说“中院二班生徒多戏迷”,其余班级戏迷亦有不少。    

这些“戏迷”学生离校后,仍热心参加演剧和话剧事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剧的传播。1903年中院生任家璧(又名任连城)转学育材书塾(后改为南洋中学),在该校首创演剧活动,由此带动了上海各学校的演剧热潮,最终使学生剧蔚然成风。任家璧后来在留学日本期间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在家乡吴县发起成立桐花社,成为近代话剧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民国初年学生上演话剧《鸣不平

李叔同离校后不久即发起成立演剧团体沪学会、春柳社,1907年1月公演话剧《茶花女》,带动了中国话剧的大发展。演剧学生任传砚(任榆)后曾为早期话剧团体——文友会的重要成员,1920年代初编辑《戏杂志》。另一戏迷杨德森1914年成功邀请梅兰芳在沪上举行首演,堪称佳话。以上种种,皆可见南洋学子对戏剧的钟情和推动作用。    

1930年代的交大话剧社合影

近代体育、演剧活动原是西方校园生活的主要内容。在沪上教会学校影响,并在校方的积极提倡下,这些来自西方的学生生活方式很快被引入南洋校园。随着这些活动朝气蓬勃地开展起来,它也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校园生活充满着与近代西方学校相同的生活内容,学生得以强身健体,陶冶心智,开阔眼界,发展了多方面的素质能力。      

来源:王宗光主编、欧七斤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史》第一卷“南洋公学”      

单位: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合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