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分校到总校的转换[图]

14.03.2016  00:40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九龙坡地处距重庆市区大约20公里的嘉陵江畔,远离闹市,环境优美,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也算是个安静的教读场所。但是,与其他内迁院校一样,国难期间的交大校舍简陋,图书仪器稀缺,生活艰苦。师生们凭着坚忍不拔、共赴国难的意志,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在青山土坡上造就出民族的精英。    

教室是竹篾、糊泥为墙的简易房屋,用土坯垒起来或用木料钉成简单木架,搭上木板,便成了桌凳。学生住着篱笆墙抹白灰的大宿舍,一个班级三四十人挤在一大间里,喧闹拥挤,空气混浊。床铺分上、下两层,仅有的少量桌椅供放置脸盆及招待来客之用,没有专供自习用的桌椅,学生们便各具匠心,睡下铺者用衣箱当书桌,用床铺当坐椅;睡上铺者用绳索吊木板悬挂在屋梁下,当作书桌,两腿下垂,高坐在上铺上,伏板自习,偶一欠身就摇摇摆摆,好像演杂技一样,然而熟能生巧,倒也没有弄出什么事故。    

教师大多住在校内,住宿条件比起学生宿舍也好不了多少,即便是教授也是如此。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归来的青年博士张钟俊教授,住的就是一间十一二平方米的宿舍。室内仅有一张斗桌,一椅一凳,还有一竹架和一中人床,房间便显得很拥挤。房间的窗户朝西开,正好对着相隔仅两米远的大厨房,以至于室内光线很暗,厨房里的油烟味,一天三次飘入室内。他很有风趣地说:“我是最先享受到饭菜的香味,太幸福了。”这种乐观情绪,带动大家在艰苦的条件下,把学校办得很有朝气。    

战争年代,很多学生家乡沦陷,日常费用接济不上,生活十分困难。不少学生连笔记本都买不起,只得将用过的一面翻过来,再用一次。学生的用书,也是“代代相传”的。上届学生用过的书,大都留给下届学生,学生们还通过这种书缘关系因此成为至交。因囊空如洗,学生的伙食是差之又差的,常常数日难见荤腥。饭厅里也没有凳子,大家都站着吃饭。这种情形被同学们形容为“饥肠辘辘野蔬香,日进三餐立桌旁”。不过,学生们也有改善伙食的机会,那就是碰到老师请他们到家里吃饭的日子。虽然生活清苦单调,但是师生接触较多,上至校长吴保丰,下至一般教师,自家的餐桌上有时会有三五个学生客人。一遇到师长请客,学生们便以风卷残云之势,将饭桌上的菜肴一扫而光。所以吴保丰把这帮客人笑称作“蝗虫”。    

上海租界里的交大被迫接受汪伪管辖后,不少师生不愿合作,愤而离校。九龙坡改成交大总校后,为离校的师生提供了内迁的条件。不久,有条件的师生纷纷背起行囊,悲壮地奔赴大西南。土木系教授康时清,是南洋公学时期的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曾被选为英国皇家科技学院院士,1928年交大复设土木科时来校任教。汪伪接管上海交大后,康时清不愿接受聘书,毅然退出从教十余年的母校。他变卖住房自筹了一笔路费,不顾自己体弱有病,携带全家老小,经过半年胆战心惊的水陆兼程,顺利到达九龙坡总校任教。如康时清这样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赴重庆的教师不乏其人,还有钟伟成、熊大惠、沈奏廷、吴清友等。    

被汪伪接管的交通大学无法组织内迁,内迁的部分师生是自发的,零散的,有只身独往者,有三五结伴而行者,有举家西迁者。在途中,有的学生为了躲避日伪军的搜查,离沪时请皮鞋匠人把鞋后跟挖空,将学校签发的证件和成绩单藏在里面;有的由于缺少路费,几个月的艰难行途,每天只靠几个烤山芋维持生活;住的旅店又破又脏,令人难以容忍的是无穷无尽的臭虫,灯一熄灭,就爬满了身体各部;有的染上了流行痢疾,当地没有治痢疾药,也没有补液的静脉注剂,只得把盐水注入骨瘦如柴的大腿里,大腿便膨胀得像一纸晶亮的灯笼,令人痛不欲生;有的女生为了躲避到处寻花问柳的日本败兵,只得闷在船壳夹层里,不敢外出……    

1943届校友、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许国志曾做诗一首,为我们描述了他当年奔赴重庆途中的一段艰难行程:    

崎岖七日似登天,几见骷髅倚道边。

小店鸡鸣凉共被,酒家虎咽饱加鞭。

南来北往多商贾,东云西输半帛烟。

堪笑书生身瘦弱,行囊尤得假人肩。

逾越险阻奔赴重庆的师生,在路途中得到了广大校友的大力资助。内地校友利用多在交通部门工作的便利条件,在各地车站、旅社张贴联络方法,给西去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车票,还发给一定的旅费补贴。赴渝的师生千里迢迢,途经多个省份,穿过日伪军封锁线,克服重重苦难,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和辗转劳顿,终于有将近100名师生到达了重庆九龙坡,给正在扩建中的重庆总校注入了新鲜血液。    

1942年10月17日,教育部训令沪校迁渝,并令吴保丰代理校长

1942年8月,迁往九龙坡新校址,顺势升格为交大总校,这使重庆的交通大学得到良好的发展机遇,规模日益扩大。11月九龙坡总校正式开课时,增设了航空、土木、管理三系,连同原有的电机、机械共有5个学系,学生人数达到493人,教师也增至65人,学校逐渐恢复了工程、管理相结合的传统学科体系。    

九龙坡交大校舍鸟瞰

作者:李娟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