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倡导研究高深学术[图]

27.02.2016  19:12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学术的发达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兴亡。大学是学术人才汇聚地,自然成为学术活动的中心。对于学术氛围的营造,科研水准的提升,黎照寰是不遗余力的。由他制订颁布的《交通大学学则》开宗明义将“研究高深学术”作为交大办学宗旨之一。        

为推动科研水平,学校制订了鼓励教师研究及著述办法,教师的研究课题一经学校审查通过,学校予以“充分之合作”。主要措施是允许自由出入图书馆,提供试验场地、材料、仪器和研究助手,补助一定的出版经费,必要时可以减少授课钟点,仍可享受原薪待遇。以后又规定,凡是教授及副教授连续任教7年以上,愿意离开教职从事专门研究者,学校给予全年薪俸一次,研究结果著成论文,交付学校审查出版。黎照寰还与商务印书馆签订协议,将师生著述列为“交通大学丛书”公开出版,先后出版了管理学院马寅初的《中国经济改造》、沈奏廷的《铁道货运业务》、机械工程学院黄叔培的《自动车工程》、科学学院顾澄的《积分方程式》等10多种著作。      

黎照寰主校后,为发展工程事业,增进学术自由,于1930年春改组扩充工业研究所,添置设备,兴建试验场所,礼聘学者专家,扩大规模,定名为交通大学研究所。下设工业研究与经济研究两大部,各部又分六个组。黎照寰亲任所长,研究学术骨干主要有化学系主任徐名材、物理系主任裘维裕、电机工程学院院长张廷金、管理学院教授马寅初等。黎照寰还聘请原校长、著名铁路工程专家淩鸿勋,统计局局长刘大钧,铁道部外籍顾问巴克(J. E. Baker)和加特里(Kenneth Cantlie)等为顾问。一时间,研究所云集了校内外从事交通工业、经济研究的精英,学术研究阵容强盛。交大研究所专重调查、试验和研究,性质上与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相近,而与各大学附设研究院不同,后者招收大学毕业生,侧重高等学问的教学。      

国立交通大学研究所一览(1931年)

研究所刊物一览

在铁道部部长孙科的支持下,铁道部批准拨给研究所常年经费,国有铁路对研究经费也“协力担保”。同时,由孙科出面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申请到补助资金9万元,分三年划拨到校。以后研究所自编预算,经济独立,经费常年稳定在6万元左右。相对充裕的资金有利于研究的开展、设备的添置。改组扩充后的交通大学研究所组织制度更加完备,经费来源稳定,研究实力增强,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使交通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黎照寰为培养学生自由求学的习惯与从事科研的兴趣,提倡学生组织各种学术研究团体。1934年11月5日,他在工程学会全体会员大会发表讲话指出,研究学问,非仅一人之力所能成,需要建立良好的学术组织,才能够收到一定的功效。他还鼓励并资助学生组织成立各种研究团体。在30年代,交大恢复并建立了许多学生学术团体,如工程学会、经济学会、科学社三大常设研究会,以及读书合作社、军事交通工程研究会,等等。对于这些学术团体,黎照寰都极力予以支持,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成为富有自由研究精神的工程师、管理家及科学家。正是在他的支持下,交大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外,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丰富多彩。        

黎照寰认为,与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能开阔师生视野,带来有益经验,有助于发展学术研究。接掌交大后,黎照寰通过聘请专家演讲、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开办展览会、选派教员外出考察等方式扩大与校外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近代上海是远东第一商埠,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汇集点,中外学者专家成为上海滩上的常客。黎照寰利用这一优势,延请各路专家学者登上交大讲坛,演讲国内外有关的学术理论和实际问题。“无线电之父”马可尼、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玻尔等学者先后光临校园。1933年4月,为纪念交大建校37周年,黎照寰主持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及铁道展览会,各路局、厂商、学术机关纷纷将新式机器等运进交大。展览会期间,还举行特邀专家会议,邀请著名的工程、经济、管理专家,参加专题讨论。1932年暑假期间,黎照寰还向国内各公私立大学发出邀请,在交大召开“全国高等教育问题讨论会”。大夏、燕京、金陵、厦门等9所院校校长及其他高校代表共70余名参加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各大学联合会,以“协谋发展高等教育”。另外,中国数学会还在交大图书馆召开了成立大会,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届年会也在交大举行。在“请进来”的同时,黎照寰也重视选派教员赴国内外参加会议,鼓励教员利用暑假外出调研考察,并对赴外考察的教员予以高额津贴,教授每日4元、讲师3元、助教2元。        

黎照寰上述措施收效显著,学校学术成果丰硕。代表交大最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所,至1936年成立10周年时,共完成54个研究项目,其中工业部38个,经济部16个,主要著作12部。此外还完成社会各界委托试验的工程材料约1500件;修订名词17000余条,撰成铁道辞典;编译部分专著。研究成绩昭然,为中外专家所称许。        

纵观中外各大学的发展,每一所成功的大学无不与一位或数位优秀的校长相连。交大的初创和发展与盛宣怀、唐文治连接在一起,建国前交大的鼎盛却是与黎照寰分不开的。黎氏办理交通大学的成功,在于遵循“部、路、校合作”的实科教育原则下,坚持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独立地决定交大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形成理、工、管相结合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高等工程教育思想,并将其付诸实施。        

黎照寰这种特有办学精神的形成,得益于他对唐文治、叶恭绰、淩鸿勋等前贤优良办学思想的继承;得益于他学兼中西,深怀西方大学理念的教育家视野;得益于他科工救国的赤子之心及由此而生的躬行任事的治校精神。他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开创了交通大学的辉煌,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的发展谱写了厚实的篇章,从教育思想与实践效果两方面来考察,黎照寰当属优秀校长、优秀教育家之列。        

作者:贾彦兴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