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从商科转向工科[图]

24.12.2015  11:10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南洋公学创建初期,主要培养“讲求古今中外治天下之道”的政治人才,从事适应“千年未有之变局”之晚清社会的外交、政治、商务等事务,这比起科举制度下养成“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忠臣循吏来说,可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北洋大学堂部分师生因战乱南迁至上海。在盛宣怀的安排下,南洋公学在新建的上院内设立铁路班以收容北洋师生。铁路班后被蔡元培称作为南洋公学“高等教育之发端”。然而等到北方事局平定后,北洋师生北返,铁路班也随同北迁;同年,公学自己也曾试办冶金专业,可惜未能实现。因此,对于铁路、冶矿诸类的“西艺”,没有能够成为南洋公学时期的正式学科。  

1905年初,南洋公学划归商部管辖,易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成为一所部属的“国立”高等学校。杨士琦成为学校监督。杨氏也是一位新政人物,注重于新式人才的培养。他根据学校隶属关系和地域特点,在办学方向上作了较大的改变。他表示,学校处于“通商巨埠、商务最盛”的上海,又隶属于商部,商科类专业自然要开设;又因学校经费由轮船招商局、电报局拨给,也应当添设轮船、电机专科,为两局输送所需专业人才。  

由此,学校开始由培养从政人才,转而为商部培养高级工商业专门人才,兼为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06年春,学校开设了第一个正式专科——商务专科,学制3年,当年中院13名毕业生成为第一批新生。同时,杨士琦计划陆续筹设铁路、电机、驾驶、轮机、邮政等专科,为供款单位轮、电两局培养技术人才。后因师资缺乏、资金短缺,除了1906年秋季开办了一个简易的铁路工程班外,其他专科都停留在纸面上,未能办成。然而,商务专科和铁道工程班的开设,确立了学校服务于实业系统的办学目标,交大整个办学大方向直至建国前没有发生过大的更动。  

改归商部一年后,1906年清政府实行机构更改,将商部中“路、电、邮、轮”交通“四政”剥离出来,单独设立邮传部,招商、电报两局也由邮传部主管。学校也随之划给邮传部管辖,校名相应改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学校改隶邮传部后,继续推动专业朝向侧重于交通实业的工科专业发展。1907年夏,创始人盛宣怀建议添聘专门外籍教员,开设“造路、行车”两个专业,毕业学生分派到各铁路实习,这样比起派人留洋深造,既可以省掉一笔费用,也可以多造就专才。盛宣怀要求工程人才自我培养的建议获得邮传部的批准。学校开始着手增设交通工程专业,扩充原先设立的简易铁路工程班。  

正当学校增设专业之时,主校者出现了较大的变动。监督杨士琦由于兼职过多,往来穿梭于京沪之间,极少有时间跨进校门。监督一职曾一度由商部驻上海代表王清穆代理。1907年春,杨士琦辞职,邮传部改派督办电政大臣杨文骏兼任监督。杨文骏因故始终未能到任。学校事务处于无序状态,扩增专业计划也被束之高阁。  

这种校务废弛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前农工商部侍郎唐文治接任监督。1907年秋,邮传部尚书陈璧举荐唐文治为学校监督。到任后,唐文治对学校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等详加考察,准备根据邮传部的人才需求,首先对专业设置作一番调整扩充,决定停办商务专科,集中办理与交通邮电有关的工程专业。原先开设的铁道工程班,是以修筑铁路为第一要务的邮传部所急需的专业,只是设置过于简略,缺乏谙熟铁道工程学识的教员。唐文治决心将铁道工程班加以扩充,一边呈准邮传部,要求加拨经费设立铁路专科;一边数次函请詹天佑参考课程设置,帮助选聘铁道专门教员。当时正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收函后当即商请美国耶鲁大学协助在美聘请专任教员一名。经过多方接洽,学校聘定美国人渣路士·波打为教员,专门讲授铁道机器工程。1907年底,铁路专科正式建成,学制定为3年,原铁路工程班的学生和当年暑假招入铁路工程班的新生,均转习铁路专科。这是学校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成为交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发端。  

铁路专科设立后,只是设立了“路、电、邮、轮”四政中“”之专业,增设其他相关专业成为学校理所当然的考虑。1908年4月,学校计划增设电机、邮政两个专科,学生来源于当年的预科毕业生。呈准邮传部后,于8月先行设立电机科,聘请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的麦斗门为主讲,开设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电学、电机学、热力学等十多种。停办商务科,开设铁路、电机两工程专科,于是学校由培养商务人才转而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实业人才,已经属于高等工业专门学校的性质。  

铁路、电机两个专科开办后,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尤其以缺少办学经费和生源不足最为棘手。在南洋公学盛宣怀任督办时,办学经费向来充裕,每每有结余。自供款单位招商、电报两局易主袁世凯后,学校经费已不能按月如数拨付。到唐文治掌校时,招商、电报两局年供款合计只有7万两,比先前少了整整3万两。然而增设学科,必须聘请专任教员,添购仪器设备,建筑实验室,这些都需要增加开支费用。一心准备扩充校务的唐文治合计学校年需经费总共约12万两。这样算来学校经费缺额达5万两之多。除了经费以外,专科生源的短缺同样制约着学科规模的扩展。学校附属高等小学堂、中学堂,本是为专科预备生源。可是实际上,读完小学入中学、再由中学入专科的学生,微乎其微。一般学生能够读完高等小学堂升入中学,但是读完中学后便纷纷散去,家道殷实者自费出国深造;身无长物者出校择业以养家糊口;性情不合者转入他校,以致专科的生源渐形寥落。面对经费、生源双重困难,唐文治筹划出一条通盘解决的办法:建议邮传部奏明清政府,通饬两江、闽浙、两广等沿海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份,每年每省挑选中学毕业生20至40名,送往学校经过考试录取,毕业后由邮传部或各省调用。各省按年缴给学校本省学生的费用,每年每生200两。这种在发达省份设立公费生的制度,得到邮传部的支持和清政府的批准,不久之后施行。1909年秋季开学时各省选送的考生到校。公费生制度一直持续到20年代末,它既缓解了经费短缺问题,又扩充了专科生源,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学校实现了由商科而工科的转变后,筹措办学经费,扩充专科生源,按照清政府新颁学制开设课程,拟定学校章程,添置实验设备,建立实习工场,教学、校务顺利开展,呈现出发展的态势。然而,唐文治没有满足于现状,他设想:“如果日后教授精良,人数发达,届时应否改作工科大学。”首次提出争取办成工科大学的目标。但是,主辖机关邮传部的长官意志再次让学校陷入了困顿,面临着抉择。  

(晏高钰摘自《三个世纪的跨越》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