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三大建筑”了夙愿[图]

23.02.2016  08:55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在绿荫遮蔽的徐家汇校园,矗立着一座座古朴的建筑:总办公厅、工程馆、执信西斋、体育馆……它们见证着昔日的辉煌,也凝聚着历届交大人和校友们建设母校的智慧和心血。上世纪20年代,交大人为建造体育馆、学生会集室和养病室这“三大建筑”奔走筹款,未能全部了愿;至30年代,交大步入快速发展期,校园又添列执信西斋、总办公厅、工程馆,终以“新三大建筑”遂愿。    

20年代初,沪校主任张铸竭力改善办学设施。1921年底,规模宏大的机械工厂建成,耗资10余万元。此时,学校除了图书馆、机械工厂外,只有南洋公学创校时所建的中院、上院等几幢老校舍,体育活动、学生集会及卫生保健等附属设施长期缺乏。于是,张铸便照唐文治筹建图书馆的先例,在全校师生、历届校友及社会各界中发起募捐活动,计划筹资16万元建设体育馆、学生会集室和养病室“三大建筑”,得到师生们的热烈响应。在12月14日募捐动员大会上,师生当场募捐及代募共计4万余元。此外,盛宣怀遗孀盛庄夫人愿意捐款1万元建筑调养室,三大建筑的募捐开局顺利。    

然而,深得人心的张铸任职不及一年,就被撤换离校。接下来学校发生了旷日持久的董事会风波,校务几近停顿,“三大建筑”也就一直搁置下来。直到1924年,地位稍稍稳固的陈杜衡校长着手接管此事。不过先期捐款只有5万余元,离16万元相距太远。陈杜衡只好一边再次发起募捐,鼓励教师分途劝募,并收取学生每人体育馆建筑费30元;一边将体育馆、调养室先行动工,边捐边建。10月,由盛庄夫人捐建的调养室竣工。由学校教授、著名建筑师过养默设计,耗银9万余两的体育馆也于12月建成。其建筑新颖、规模宏大,占地近3千平方米,高3层,设有室内游泳池、篮球场、小型舞台、跑道,能够容纳1300余人。这样精良的设施在当时全国高校中也属凤毛麟角。在国事多艰、百业凋敝之际,原先规划的“三大建筑”能实现其二,已属万幸了。    

1928年底,交大改归铁道部。在孙科、黎照寰的争取下,经费直线增加。1928年度上海本部岁入经费32万元,到1931年度达105万余元,直到抗战前夕岁入经费一直都保持在百万元左右。从全国范围内看,交大和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成为经费相对宽裕的少数几所“特殊”大学。在经费较为宽裕的条件下,学校大兴土木,增建校舍,一幢幢大楼接连而起。1930年1月,新的学生宿舍竣工,面积4300平方米,共152间寝室,室内设施完备,为当时沪上条件最好的学生宿舍。为纪念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朱执信,遂将其定名为“执信西斋”。  

1947年4月8日,国立交通大学恭绰馆(今工程馆)命名典礼摄影(主席台淩鸿勋;后排右一茅以升;右二吴保丰;左一唐庆诒)

执信西斋建成后,一座恢弘宽敞的工程馆在其东北面又拔地而起。早在1926年卅周年校庆前夕,南洋公学同学会唐文治、叶恭绰、蔡元培等人发起募捐工业馆,因捐款只有3万有余,一时无法开工。1930年底,铁道部拨发建筑专款,工程馆遂正式动工。1932年初,这座宽大的“”字形二层建筑完工(建国后在二层之上加高一层)。工程馆占地8700平方米,用于工程试验与教学,其设计出自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工程馆曾名工业馆,1947年校庆51周年时为纪念前校长叶恭绰改名“恭绰馆”。1996年百年校庆时1963届起重机专业的全体校友在馆内为叶恭绰树立铜像一尊,以纪念他对交大作出的贡献。  

1932年总办厅破土典礼紀念

1933年落成的总办公厅(容闳堂)

1932年11月,当工程馆刚刚落成不久,总办公厅又破土动工。次年3月30日,在37周年校庆暨工业铁道展览会活动的首日举行了落成典礼。整幢建筑占地2100平方米,共3层,建筑简洁庄重。为了纪念我国留学先驱容闳而命名“容闳堂”。它的建成改变了交大历来教学行政处所合一的状况,建成后一直是学校行政中枢所在之地。    

美轮美奂的执信西斋、规模宏大的工程馆、刚毅沉静的总办公厅,三年间三座大楼相继而起,成为30年代交大的“新三大建筑”。如果说20年代筹捐的“三大建筑”反映了学校在逆境中迎难而上的勇气与毅力,那么30年代的“新三大建筑”则体现了学校在上升时期迸发的进取精神。“新三大建筑”是30年代早期较大规模新建筑群中的三个代表,同时期还建有翻砂厂、锻铁厂、金工厂、铁木厂、工业化学实验室、道路材料试验室、图书馆书库,扩充了无线电实验室,重建了一座仿明清宫廷式样的校门,还在体育馆后面新辟一个运动场,将原运动场改建成绿草茵茵的“宫保花园”。数年间学校共建校舍2万余平方米,差不多是以前30余年的一倍,成为建国前校舍增建最多的时期。  

在校舍扩建的同时,校园面积、图书、仪器设备等其他教学设施也逐年扩增。南洋公学初创时,选中了上海西南角的徐家汇,这块明代徐光启族人世居之地,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到1925年,学校人数已达800余人,昔日地广人稀的校园多了些许喧哗,而此时上海城市化触角也悄然而至,地价随之水涨船高。校长淩鸿勋遂将靠近法租界的校外宿舍基地10余亩卖出,用所得款项买进校西民地54亩,一次为学校净增土地40余亩。到1926年,学校面积达200余亩。较大规模扩地还是在兴建“新三大建筑”的30年代初,在邻近学校的西、北、南三方共购置土地约200亩。到1937年,校园占地达450余亩,基本确立了建国前的校园规模。    

与校园的扩充相比,充足的图书仪器设备更显得急迫,这也是工科大学的特点。这一时期交大图书仪器增加较快。20年代中期,学校聘请图书馆专家杜定友为校图书馆主任,增加购书经费,1926年图书馆藏图书4.5万册。30年代初,校长黎照寰拟建一座国内唯一保存科学文献的专门图书馆,可惜未能实现。于是就考虑对原图书馆进行增建。1935年由唐文治、蔡元培、孙科等人发起捐建的图书馆书库落成,使图书馆功能大为扩增,藏书量最大可达20万册。学校不惜投入巨资购进先进试验仪器和大量中外理工类图书,至1937年设备价值达到近100万元,藏书较前增加一倍,达到82000册,杂志近1000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学校对于善本古籍亦多方搜罗。购入清末何绍基遗书1500余卷;复承盛宣怀后裔惠赠其愚斋藏书16675册;又有江南制造局赠送全套编译丛书735册,在保存古籍善本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始于20年代初的三大建筑,到30年代的“新三大建筑”,见证了学校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使交大成为当时国内办学条件最好的大学之一。优良的办学条件,为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良师的聘任、学生的求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李弋(摘自《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