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大学版]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钻研学术是学生的本分[图]

16.04.2015  12:43

大咖名片:

姜斯宪,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海南省副省长、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          

上海交通大学119周年校庆之际,由学生自主组织运营的励志讲坛迎来10周年。上周,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踏上励志讲坛与大家一起分享“志存高远心平如水”的人生感悟。          

出身77级

惜时如金的学习生涯

1977年深秋,姜斯宪参加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高考,并幸运地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液压传动与气动专业学习,1982年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这段经历令他刻骨铭心、终身受用。          

90后”对“77级”也会有所耳闻。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77级”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年级的特点。比如,“77级”有很强的集体认同感,无论当年考进了哪所学校,只要是“77级”,彼此就十分亲切。又比如“77级”同学的年龄相差悬殊,姜斯宪所在的那个班,最小的16岁,最大的30岁,后者上初中时前者还没出生,生活阅历自然相差很多。再比如,“77级”学生的学业基础相当薄弱,至少是参差不齐。他进大学的时候,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也不知道什么叫有机化学。          

尽管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77级的学生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竟然高达90小时!          

这些时间是靠千方百计“”出来的———挤掉了周末和节日,挤干了娱乐和社交,挤扁了吃饭和睡觉。“学霸”就是这样炼成的。姜斯宪的一位室友,家就住在离学校几公里的地方,可他硬是一个学期只回了三次家,而三次加起来还不足一整天的时间。更有的同学,无论是餐厅就餐排队,还是外出乘车,甚至是课间休息,都要拿出一叠英语单词卡片,默记一番。如此艰辛的学习能让他们乐此不疲,主要是77级的学生都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没有安静的课桌,大家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此外,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以及《哥德巴赫猜想》等报告文学的出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科教兴国”的舆论,激发了“77级”攀登科技高峰,亲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值得骄傲的是,经过在交大的刻苦学习,77级学生毕业时的水平并不比国外差了。姜斯宪研究生时同班毕业的20位同学,有15位出国继续深造,都在国外获得了博士学位。“就从这一点来看,勤奋是多么有意义。记得在交大83周年校庆大会上,一位老校友在历数自己的数位恩师之后,讲了一句‘走出交大,天下考试都不怕’的话,引起全校师生的强烈共鸣。我相信今天的交大学子也会发扬勤奋向学的传统。”          

建言学生

人生目标不要太高

一个人有没有必要制定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姜斯宪并不太主张把人生发展目标设计得太高、太明确。“人生发展有时候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因为自己的发展规划未能实现而导致失望,那就适得其反了。但是设定一些比较近期的、可控的、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相契合的阶段性目标,会成为一种激励,激励自己提高素质,并做好迎接人生发展中挑战的思想准备。这样就可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社会及自身的变化,荣辱不惊、心平如水。”          

1984年底完成研究生学业后姜斯宪留校工作,本来是要当业务老师,但学校的团委书记空缺,他成为了中国第二位拥有硕士学位的高校团委书记。那个时候的研究生还为数较少,留校任教也属于好中选优,继续从事学术工作或许也会有所建树。但姜斯宪并没有犹豫太多就接受了组织的挑选。他说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晴好”的时代,得到组织上的关怀和培养。留校工作八年后进入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之后,学校又支持他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修了半年。          

在40岁人生不惑之年,姜斯宪开启了从政生涯。在上海市工作的十余年中,他经历了6次大跨度的工作岗位变动,曾经有人问:“这些工作岗位变动是你主动争取的,还是被动接受的?”他回答:“肯定没有主动争取过,但也不是‘被动接受’,应该说是欣然接受组织上给我的机会和挑战。无论调我去哪个岗位,我都努力争取在新的岗位上主动学习,主动发挥力量。”          

2002年到2004年姜斯宪担任了近两年上海市副市长,主管外事等工作,同时兼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和区长,参加了约500次外事活动。他还参与了历时一年多的上海世博会的申办过程,作为中国政府特使之一和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赴八个国家开展游说工作。2006年11月他转任海南省副省长,后又担任三亚市委书记。从2007年开始,他已连续参加了九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深度参与了论坛的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在2010年年会上,荣任博鳌亚洲论坛理事,直至本次年会上转任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          

去年1月份回到母校工作,姜斯宪明显感觉到母校在过去20年中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学校已稳居国内一流高校前列,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清晰可见。“回顾我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比较丰富多彩,虽然没有突出业绩,但也尽了绵薄之力。人生总会有些起落,只要得意不忘形、失意不丧志,就能达观处世、进退自如。”          

学生为本

大学软件也要跟上

据说在上海的高校中间流传着“住在交大”的说法。的确,与姜斯宪求学时的居住条件相比,现在的吃、住等各方面条件确实改善了很多。但他认为,大学肯定还需要一个比吃、住、玩、爱更重要的目标追求,因此提出了“学在交大”的口号,目的是在交大营造更浓厚的勤奋学习、崇尚学术的氛围。          

在总结前几年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上海交大已于上学期决定了在全校各学科组织实施“致远荣誉计划”,其最终覆盖范围将达到全校本科生的20%左右。要大力激发广大同学的学术兴趣和学习潜力,形成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培养格局,切实回答“钱学森之问”。“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各位同学走上社会之后必然大有用武之地。希望大家珍惜在交大的这段时光,尤其是在学业和学术上下功夫、肯钻研。这是做一个学生的本分,也是将来从事一切事业的根基。”          

在国外几所著名的大学考察时,姜斯宪发现今天的交大校园环境等硬件条件跟世界一流大学相差无几,有的方面可能还要更好,但在学校管理等软环境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还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这个问题当然与生均教育投入不如世界一流大学有关,但在思想观念上,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真正围绕着学生转。比如我们的教学组织和行政管理还有改进空间;我们的实验室面向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开放还过于谨慎;在涉及学生权益的问题上听取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意见还不够等。”在近日上海交大党代会报告中,学校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让学校的各项工作更紧密地围绕学生、学术来展开。为大家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来源:《新民晚报大学版》 2015.04.15 第6版    

原文: 姜斯宪:钻研学术是学生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