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交大何以在中外科创活动中屡创佳绩?[图]

26.12.2017  00:42
上海交大学生在校内参加科创活动。
上海交大学生在校内参加科创活动。
上海交大学生在校内参加科创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近日预发布《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其中《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这一榜单中,上海交大排名第一。  

近年来,上海交大在国际和国内的各类科创活动和竞赛中斩获大奖无数:3次夺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冠军,并6次捧得金牌;5次问鼎“挑战杯”,创赛事历史上首个“四连冠”;从来自世界各地的85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世界总决赛大学组别世界冠军;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上,与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以及国内清华、北大等海内名校激烈角逐,拿到该赛事史上第八枚金牌……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有何秘诀?上海交大方面将功劳归于交大校园内被师生们称之为“大学生课外科创摇篮”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  

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不断营造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氛围,开展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拓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让创新成为凝结在交大学生血液中的一种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宋续明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构建的“前中后端”三层式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上海交大建设了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50个科技创新工作室。改组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资助全校共计100余项各类高水平科技竞赛,覆盖学生总计4万人次。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更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端土壤”由院系科创入门项目、学生科技类社团、院校两级学生科创工作室等组成。各院系打造的面向新生的科创入门项目,具有较低的准入门槛,使新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科创项目,增加学生科创兴趣。学校拥有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50个科技创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固定场地、师资、设备、智力的支撑。所有工作室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可以进行跨学科的选择。学校还支持“绿色智能运载器俱乐部”、“智能车科技创新协会”、“未来建筑师协会”等60多个学生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有兴趣的学生从进入校门伊始,就能够找到与个人兴趣相结合的科创平台。  

中端载体”为钱学森杯、国内外高水平竞赛、创新试验计划以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等。上海交通大学连续多年组织校内学生参与“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钱学杯竞赛有效整合校内各类科技竞赛、PRP、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科技创新平台,现已成为校内集中展示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各类成果的综合性品牌。学校积极组织科创团队参与“挑战杯”、ACM、iGEM、Robocup等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鼓励支持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学生科技作品选拔和培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2014年,通过改组学生科协,将学生科协委员打造成为校园内的“学生院士”。学生科协成为校内学生科创人才的聚集地,定期进行学生学术研究、科普教育,同时将学生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科研,促进其成果向产业方向发展。  

后端输出”是经过“前端”和“中端”的有效“孵化”而产出的成果,比如论文、专利、技术授权产业化等。学校还对成效突出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及其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嘉奖,择优推荐参加校长奖、教书育人奖、学生工作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发挥示范作用,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后端的产出和成果刺激前端的土壤,使之更加肥沃,由此形成科技创新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未来,上海交大将着力于激励更多大牌教授以此为平台,挖掘、培育学生从事科技创新工作,让“挑战之路”走得更实;不断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企业、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让“挑战之路”走得更宽;引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依托竞赛平台”转向“以项目为目标”,实现“累进创新”,让“挑战之路”走得更远。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12.25  

原文: 上海交大何以在中外科创活动中屡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