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进课堂,五博士开讲经典导读

12.11.2015  14:15

    让《论语》告诉你“爱的艺术”,跟着《道德经》了解“幸福的秘密”,顺着《中庸》去体会“无事不从容”的心态……在11月10日举行的思想学术节开幕式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秦美珠、汪斌锋、汪帮琼、王党辉、陈迎年等5位老师带领近800名学生一起体验了传统经典的魅力。

    5位老师全是有哲学教育背景的博士,开讲的题目分别是“成长的烦恼——《大学》导读”、“仁者之言——《论语》导读”、“勇者之心——《孟子》导读”、“万物生——《中庸》导读”和“幸福的秘密——《道德经》导读”。

    “先看《大学》,次《语》《孟》,次《中庸》。看得透彻,一生受用。”“读《大学》,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其重要内涵都关乎成人、成才、成功。”“现代人为什么不幸福?因为欲望太多。老子告诉我们要‘少私寡欲’,这是通往幸福的路径。”“通俗地说,仁爱就是要把所有的人当作人看。”……

    面对理工科居多的学生,他们没有用传统的方法,而是淡化学术味道,像做科普一样让学生接触经典读物,从每本书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逻辑架构、核心思想以及人生启迪等方面入手,用一个个故事阐释经典中的名句。

    “不像影视剧里私塾先生那样‘念经’,讲得耐人寻味,对我们的‘三观’有启发。”听过讲座后,不少学生觉得这种讲法很新颖,他们对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有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一位朱同学说:“以前一听四书五经就觉得是很严肃的学问,没想到老师讲得这么轻松活泼。高中的时候为了备战高考,只背过一些名句,现在老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现状讲解,很有意思。

    “用大白话,讲学生听得懂的四书。”在人文通识教育中聚焦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养成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走出一条符合教育实际、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之路,正是华理打造这一活动的目的。接下来,这5位教师还将到十几个学院展开巡讲,引导更多的学生阅读经典。

    “传统文化应当与外语、体育一样,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工部副部长岳海洋说,学校素有重人文教育、重道德养成的传统。这次的讲座以及巡讲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第一课堂的延伸,以此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从古代圣哲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格素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华理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有效载体,拓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和实践形式,对完善青年学生的精神人格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推出了“文化艺术”课程系统,并将“美学”列为公共必修课。进入本世纪后,“中国文化导论”取代“美学”,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最近的10余年,华理将立德树人与文化认同深度结合,建立了以“中国文化导论”(公共必修课)为轴心、由15门公选课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为完善青年学生精神人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希望“通过与先哲对话,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处世做人的准则、智慧,进而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成为具有‘中国心’的中国人”。

    从2001年至今,“中国文化导论”课已经开设了15年。15年来,约有5万名学生在课堂上与孔孟老庄“对话”。

    目前,除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构成的第一课堂,华理还构造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以专家导读为主的读书讲座、专家荐书、“慧读讲堂”以及三大读书会的经典导读活动等,引导师生走近经典;二是以学生读书分享、学习讨论、实践交流为主体,开展“往来书社”、“经典导读”、“图书漂流”等活动,深化阅读效果;三是统筹全校读书活动,创建“读书月”品牌活动,例如“中国文化系列”名家讲座、“华理读书达人赛”、“我喜爱的20本书”推荐活动等,引导师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