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第二十五期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系统沙龙举办
2016年6月2日,上海交大第二十五期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系列沙龙在闵行校区杨咏曼楼215室举办。沙龙由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院主办,蒋宏教授主持。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交流科学与障碍学系副教授刘畅和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系董占勋副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来自外国语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以及其它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沙龙。
蒋宏在主持词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上海的老年人口比例更是位于全国前列。2015年底,上海老年人口比例接近30%,最近公布上海老龄人口首次突破30.2%。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机能的衰弱,大部分老年人的行为认知逐渐出现障碍,特别是阿尔兹海默症的影响。如何帮助老年人延缓或克服认知障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在少儿群体中出现儿童自闭症、抑郁症等所造成的语言和言语障碍等,急需在这方面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从预防、检测、训练干预和治疗康复等方面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本次沙龙演讲围绕人性化情感与体验的产品设计和老龄化语言及听力行为认知特点的分析研究、前沿探索进行学术交流。
刘畅做了题为“汉语声调感知:老龄化、语言背景及音乐背景的影响”的主题报告。刘畅介绍了自己做的一系列研究,通过四个研究案例,得出一些认知行为的测试结果,显示老年人普遍对汉语第三声的感知能力较弱;在噪音干扰下,老年人与年轻人对元音感知能力的差异进一步扩大,这说明老年人的抗噪音干扰能力不如年轻人;一旦老年人听不清楚话后,会对语言交流产生抗拒感,不利于他们与外界进沟通交流,同时会产生烦躁型忧郁;研究表明,对音乐感知有障碍的人群,一般对音调也有障碍,4%的人群具有无法识别熟悉的音乐旋律包括音准的问题,其中1%的人群有声调失调的问题,由此提出需要加大力度开展听力的康复训练和干预治疗的重要性。刘畅专门提到,三分之一的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存在听力障碍,照此估算,中国存在听力障碍的老人数量约为6000万。因此,需要对老年人的听力行为认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对语言交流也有帮助。
董占勋作了主题为“为用户的认知、情感而设计”的学术演讲。他指出,产品的设计已经从“Form follows function”演变为“Form follows emotion”。产品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与用户的情感交流,设计与用户情感不是断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产品需要通过设计让用户愉悦地使用,这是产品设计的“黄金定律”。董占勋还介绍了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较好的设计,比如“世界上最深的垃圾桶”、推拉式门、“知心”的电梯按钮、融入用户认知的紧急制动闸等等。当然,败笔设计也不少见,比如某款无法分辨前后的汽车、令人混淆的某城市三、四号并轨地铁线的设计、无人问津的珠宝展示屏等等。董占勋结合其丰富的设计经验和相关课题的研究,认为为人的产品设计,必须以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习惯、人的情感体验为认知基础,通过设计的优化建立起人与产品的关系,要物中有人,而不是为了产品而设计,比如从wolkman—MP3—闪存的产品升级,就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根据人的使用行为进行交互设计。董占勋最后讲到,把用户认知融入康复医疗器械或者老年人用品的设计,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方面,国内做得还远远不够。
蒋宏在总结中指出,现阶段在老年人行为认知方面的研究尚且不深,而这方面的现实需求又很旺盛。如果要对老年人行为认知能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则需要各学科协同并进,多交流,多合作,以后还将继续开展相关沙龙和专题工作坊,使文理、文文各学科之间进行更多地交流探讨,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和产品,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