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的优势 助力“农业援疆”大有可为

06.12.2016  10:02

上海援疆农业工作特别报道(下)

说起农业援疆,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成员、喀什地委农办副主任陈杰颇有感悟,三年的援疆经历让他深知喀什农业发展的结症所在:农业大而不强,商品转化率极低;科技创新基本属于缺失的状态;拿得出手的龙头企业基本没有;即使大田作物都无法实现全程机械化等等,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制约当地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难题与瓶颈。他在下乡调研时竟然在当地农民种的一棵树上找出了七个不同品种的核桃,可见基本处于“野生”的状态。一个农户家里,两个农民抬着一个十几公斤重的甜瓜过来,切开品尝,瓜香甜润口,可这么重的瓜该怎么卖到市场上去呢?可见品种选育和市场指导也极度缺失。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事情都需要现代技术、理念与管理的深度介入和引领,而上海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喀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天然的“互补”,上海“农业援疆”的优势也得天独厚。

        做强品牌

        “甜蜜产业链”促就业

莎车县是“世界少有、中国唯一”的名贵干果巴旦姆之乡,当地不少农户都或多或少种植了巴旦姆。但长久以来,当地农民大都各自为营,缺少有竞争力和叫得响的品牌。“如果能够形成一条产业链,当地农户抱成团,就能提高竞争力,做强做大这个产业。”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的援疆干部们经过调研后,从2012年至今已申请了近2亿元援疆资金,用来提高当地林果业的整体品质和效益。为了提高巴旦姆的坐果率,上海援疆团队积极扶持引导发展养蜂业,推动形成了集“巴旦姆、蜂蜜、油菜、万寿菊和农业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甜蜜产业链”,还帮助莎车的巴旦姆加工企业与上海食品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对接产品开发技术合作,带动当地上万农民的就近就地稳定就业,使当地特有的巴旦姆树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张乐义住在莎车县阿斯兰巴格乡15村,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汉族人。在村里,他带着维吾尔族老乡养殖蜜蜂,为村民免费发放蜂蜜……为了更好发挥他的模范带头作用,2015年上海援疆团队支持他办起了莎车县的第一个蜂蜜加工厂,在县城开设了蜂产品专卖店,并补贴费用让他带产品参加“喀什上海周”、喀什农博会等农展会拓展市场。随着莎车县“农业甜蜜产业链”的发展,他养的蜜蜂越来越多,出产的蜂蜜越来越多,身上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来自上海的援疆干部、莎车县委农办副主任马志国告诉记者,莎车农业资源丰富,并不缺乏优质农产品,缺的是管理理念以及知名品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莎车产的冰糖心苹果品质并不比阿克苏差,但由于没有知名的品牌,很多优质的冰糖心苹果得套用阿克苏的品牌才能卖上好价钱。”如何把当地优质的农产品包装好,卖出去,带领当地农户脱贫,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马志国与其他援疆干部的心头。买买提·艾则孜与马志国同为莎车县委农办副主任,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他们决定针对莎车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上海有关政策、经验,一同推进实施农产品营销。

通过这个项目的系统性设计和规范化实施,莎车县委农办牵头成立了有60多家会员单位的县农副产品购销协会,对近40个涉农注册商标、13家“三品一标”认证单位以及25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包装改进方案进行奖补,支持60多家单位参加上海、北京、广州、乌鲁木齐和喀什等地的农展会,推动建成12家特色农产品专卖店和展销店,拓展10多家超市和大卖场专区专柜,在中央电视台、乌鲁木齐和喀什机场投放农产品广告,形成以疆莎、荒地河、亚胜、白珠、喀树参、浦莎、叶尔羌、安羌源、巴旦夏、满疆春等品牌带动全县农业发展提升的新格局,实现品牌开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综合效果。

在莎车县农业农村领导小组和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的支持推动下,现在莎车县初步构建形成了农产品营销“1+6”制度体系(即:1个实施方案,“三品一标”认证奖补、商标注册奖补、农展会奖补、专卖店及渠道建设奖补、包装改进升级奖补和沪莎农业合作奖补等6个项目管理办法)。

今年7月,在浦东新区的农博会现场,进门最显眼的一处展位留给了莎车的几家大型农业合作社,当地的农产品在展会上受到了上海市民的认可,部分商品不到第二天就销售一空。3年来,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莎车县的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渐发挥作用,有了一系列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今年喀什地区评选出的18个知名商标中,莎车农产品占了4个。

与此同时,浦东新区还组建了上海浦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援疆投资平台,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拓展两地的农业合作领域,在现代农业园区运营管理、地方特色农产品开发、人才双向交流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拓展农产品贮运深加工和“互联网+多元渠道营销”两大领域,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和脱贫致富。

        提升品质

        带动致富传递先进理念

当记者一行驱车驶入泽普,映入眼帘的除了胡杨林,还有两边大面积的红枣树、核桃树、苹果林……这里如同喀什其他地区一样,农牧民的主要收入依靠传统农业。在红枣、核桃、苹果等同类农产品众多的新疆地区,泽普如何在同类产品中提升自己品质,打开市场销路,创立自己的品牌,至关重要。而上海对于泽普的援建,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泽普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庆怀卿是上海援疆队伍中的一员,3年前刚到这里的时候就发现,泽普县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依靠农产品的种植,有些乡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种植结构单一,一旦大宗农产品受市场价格下行影响,将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想要全面提升农牧民的收入,改变他们的生活,不花心思怎么行?

就拿泽普的农产品举例,新疆的苹果好吃是全国人民都认可的,为什么泽普出产的苹果却卖不了高价格呢?庆怀卿比较后发现,泽普的苹果口感相比上海大超市内价格高昂的苹果更佳,但两者的“颜值”相差太大,上海价格较高的苹果虽然口感一般,但是“颜值”非常高,让人一眼就有购买的欲望,然而泽普出产的苹果卖相较差,大家对“歪瓜裂枣”望而却步,价格自然提不上来。

庆怀卿不服气,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泽普的水果升级优化。于是,3年里,他们抽调技术部门专业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狠抓农业技术培训。围绕特色产业,细化完善培训内容,广泛开展科技宣讲,针对大部分耕地为红枣、核桃套种农作物的现象,加大开展科技培训力度。针对当地农产品品相差,销路不畅的问题,泽普县农办贯彻“引进来、走出去”:聘请专家现场指导,让当地技术人员免费去内地参观学习,有效解决了当地瓜果好吃不好看的问题,针对当地苹果品相不好的问题,找出了问题根源,解决了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方法其实也并不难,他们通过大批养蜂,解决花朵授粉不均匀问题,同时做好疏果、疏枝、疏叶工作,这样优质果率大幅提高,虽然产量下降了,农民收入反而增加了。与此同时,泽普县农办全面普及立体种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及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等实用技术,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落实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各项管护措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和果品的产量和质量,让当地农民真真切切增加收入,也看到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要发展农业,创立品牌,我们需要领头羊”,庆怀卿告诉记者,这些年,泽普县稳步推进合作社建设,培养一批有能力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其中,重点推进金胡杨药业、宏鑫枣业、君成果业、亚新枣业等建设。县内以扶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市场开拓能力,以全面推介泽普县优质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及周边沿海发达省市大市场,扩大泽普县优质农副产品品牌影响力,解决县优质农副产品销售难题,促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目前金胡杨药业已和上海完成1000万元的销售合同,泽普红枣、苹果、核桃在上海的销售渠道也已打通,为当地农民增收闯出了新路。

记者来到的时候,正是苹果丰收的季节。在君成果业的苹果基地内记者看到,苹果林内的管理井井有条,农民们将采收下来的苹果堆入仓库,尔后再进行分拣。基地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苹果仓库,由于采用了标准化管理,苹果从种植到管理到收获都有了一整套的流程,泽普的苹果卖相不再是“歪瓜裂枣”,口感却还是一样的好。前段时间,该企业还带着自家的苹果亮相上海金秋联展,几天的时间里卖出了几百箱,可见上海的老百姓对于泽普苹果的认可。

2013年,总投资750万元泽普县育苗中心正式成立,其主要设施为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和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组培室。现在,该中心已经成为泽普县重要的培育优良花卉、蔬菜、绿化苗木的基地。针对泽普县在组织培养方面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通过上海银龄行动,上海专家林大为来到泽普,对泽普县组培室的工作进行指导,对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调试和详细的教授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在组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今,接受培训的人员已经初步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根据专家的长期实践和经验,泽普结合该县实际,参与制定了组培室的初步运行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使组培室达到年产100万-150万株各类花卉苗木和蔬菜优质种苗的目标,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体现组培室的价值,成为泽普农业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引擎。

在泽普的援疆企业中,“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不得不提。2010年,上海闽龙实业响应中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号召,成立了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成为首批产业援疆落户的企业之一。几年的坚守,他们为泽普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带来了福音。记者当天跟随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孙磊参观了加工基地。孙磊介绍说,在泽普当地,甚至是其他地区收购了农产品后,他们统一运送到这里,然后经过标准化清洗、分拣、粗包装后再运往上海和其他销售地。记者发现,闽龙达将上海原先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复制”到了新疆,这里的每个工作间都是经过消毒的,员工必须统一着装后才能进出,而从清洗到分拣的一整套设备也不马虎。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了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多吨的规模,同时高度重视吸收当地劳动力,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安置了当地民族同胞就业。

        水培技术“入乡随俗

        “巴楚肥羊”精细养殖

由于设施陈旧、投入不足、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等因素导致收益不高,原先莎车县当地的土大棚有很多闲置未用。一方面是蔬菜供应紧张,当地老百姓生活贫困;另一方面却是当地有设施基础,但却没有农户愿意使用。通过多次调研,陈杰等援疆农业干部发现了问题所在。他们改变了原先设施农业项目物资采购仅靠政府资金单方面投入的局面,将援疆资金扶持和当地农户自筹相结合,变物资“免费发放”为鼓励农户“自筹购买”。经过政策引导,近两年当地农户的自筹资金比例已经占到了15.8%。

设施农业的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在上海已广泛采用。2014年起,在陈杰的积极协调下,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被逐步引入到了莎车等上海对口援建的四县。如今,由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结对帮扶的莎车县伊什库里乡伊什库里村已有10座大棚使用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该设备不占用原有耕地,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一次投入可使用至少十年,不仅能够提高肥料使用效率,还能解决当地缺水的困境,真正做到节水、节肥。布合丽其木是当地的一名农技人员,通过上海专家手把手的指导,她已经能够为当地百姓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在她担任技术员的大棚内,记者看到棚内农作物长势良好,瓜果类作物爬满藤架,果实累累。陈杰向记者介绍说,这样一个50米×9米的大棚,年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比未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同面积大棚收入翻番,基本可以让一个三口之家脱贫。

巴楚羊,美名扬”。北疆人都说喀什的羊肉很好吃,喀什人又会说巴楚的巴尔楚克羊最好吃。它是在喀什地区4种羊中嫩度最高、氨基酸含量最高的羊种,没有膻味再加上独特的烧烤方式,形成了巴楚别具一格的巴楚烤肉。但由于缺乏大面积的天然草场,这里规模化养殖的成本非常高,这直接导致了羊肉价格要比北疆地区高出一倍左右,如何降低养殖成本,如何与维吾尔族的养羊习惯相结合促进扶贫增收,是对巴楚地区农业援助关注的重点。他们通过援疆资金的支持逐渐从建设棚圈向精细化管理、小规模化养殖、品牌化宣传的方向发展,同时引入兵团农三师图木舒克市的疆南牧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巴楚县提供场地人员、上海企业技术支持、吸收周边农户参与的方式,建立了兵地沪羊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采用“投畜还羔、增值分成、滚动发展”的方式试点推广,形成“企业技术服务+合作社委托管理+农户进场劳动”的模式以解决难题。2015年,对巴楚蘑菇、巴尔楚克羊肉、库克拜热甜瓜三个巴楚县的特色产品进行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全部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获得认证保护。

记者 王平 施勰赟 贺梦娇 新疆喀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