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风口上的"猪" 不让"快钱"伤了教育初心

18.05.2015  08:32

      伏彩瑞,又名阿诺,1979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沪江创始人,现任沪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作为上海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典范,2001年尚是大三学生的伏彩瑞创办了沪江,经历了5年公益化运营之后,2006年开始以8人创始团队、8万元资金起步,将沪江发展成为市值10亿美元、拥有近亿用户、300万学员的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学习平台。

  都说现在互联网教育是风口上的“”。外人看到的是风口上的恣意飞翔,却不太会意识到多年来做“”的辛苦。国内最大的互联网教育企业——沪江网的创始人兼CEO伏彩瑞说,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很难说得上成功——因为创业足有15年,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风口”。

  伏彩瑞今年36岁,他与沪江在上海的发展轨迹,某种程度上与这座城市一直被误读、甚至被诟病的互联网创业气质有些类似:外人看来是寂静、缓慢,但实际上却是在用最大的耐心和执行力,在垂直领域深耕,直到风来的那天。

  一个月前,腾讯的马化腾在为上海市委常委学习会上作报告时明确提出,现在是“互联网的下半场”,上海优势很快就会回来。可以说,沪江和伏彩瑞正在后程加速。

   与投资圈没有“绯闻

  作为一名草根,理科男苏楠楠对“互联网+教育”的魔力体会很深:他是与沪江合作的一名英语教师,去年夏天,他从线下课堂首次走到沪江的在线教室,先是利用免费公开课集聚人气,随后便开出《20天牢记5千单词》的收费课程,标价800元。之后的20天,400多名付费学员为苏楠楠带来了30多万元的收益。

  其实,早就有老师在沪江平台上实现了百万元的年收入。这并不奇怪:线下课堂一般最多只能容纳几百学生;但在互联网上,人气教师可以轻易做到上千人在线听课。教授英伦口音口语的张嵩,第一次上沪江开免费课,预约人数甚至接近八千。

  什么是“风口”?这就是。不止交易和用户活跃,有统计显示,过去2年,随着资本集中涌入,国内互联网教育共新增1500多家创业公司;一些传统企业也积极嫁接互联网教育概念,获取超额估值——今年3月,全通教育成为A股首支股价破300元的公司。

  伏彩瑞和沪江也受益于此。去年,沪江获百度1亿美元战略投资,成为国内互联网教育界史上最大规模融资,相应的,沪江估值也突破了10亿美元。

  但伏彩瑞对财富没那么敏感,至少不那么急切。他坚持自己的判断:教育是一个考验耐心、看重长线的微利行业:“教育要慢,用通常的方式衡量教育企业,很可能失准。”也正因为如此,他与投资圈没什么“绯闻”——创业15年,沪江直到去年才完成C轮融资——这节奏实在太慢。但伏彩瑞明白,自己和沪江都需要一种平静的状态,需要拒绝一些浮躁的投资,因为热钱、快钱可能会伤害他做教育的初心。

  伏彩瑞在互联网教育的冰河期介入,一直坚持到温室效应出现。但他认为,这两年市场过热,很可能遭遇洗牌——懂互联网的未必懂互联网教育,而他用了10多年才慢慢找到感觉。

   沪江是自由生长的果实

  沪江是什么?一句话很难说清。

  它是一所学校,自己开发、教授着近1000门自营课程,全部都收费,价格约是线下培训机构的1/4。它是一个平台,数千名第三方兼职老师在沪江提供的“虚拟教室”里开设了2万门课,超过95%免费,收费部分则与沪江按约定分成。它还是一个网络社区,所有学员能在线上与老师交流,并重建同桌之谊。此外,它发布了几十种帮人背单词、练听力的学习APP,有一个卖教材、教辅的在线商店……可以说,似乎和教育有关的事,沪江都做。

  这其实是沪江自由生长的一种结果——在没有任何人留下脚印的“荒野”里,伏彩瑞用15年时间试错,尝试了许多可能。

  伏彩瑞生于江苏连云港,1998年,他考进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系。那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时代,伏彩瑞在大学里迷上了Internet。他本爱画画,但因读书,兴趣长期被搁置。到了大学,他通过自学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拾了“美术梦”,成为一名优秀的网页设计师,据说张江、宝钢最早的官网都出自他的手。

  2001年,伏彩瑞用宿舍电脑做服务器,办了英语学习BBS论坛“沪江语林”,一直处于公益运行状态,没什么成本,伏彩瑞也不靠他过日子。尽管一副远离商业的原生态模样,但到2005年伏彩瑞研究生毕业前,倒也汇聚了百万网友。

  网站的人气让伏彩瑞掂量出自己的价值。毕业后,以他为首的8个伙伴凑了8万元注册公司,租了套民宅,以沪江语林为基础正式探路互联网教育,随后拿到了一笔不大的天使投资。

  其实,伏彩瑞当时并不太知道沪江怎么生存和盈利。事实上,直到现在,“风口上”的许多互联网教育创业者依然不清楚商业变现的方式。为了生存,沪江尝试过很多可能,都应着当时的互联网大势:门户时代,他试过互联网广告模式;电商热了,他试过卖教材、卖电子词典;直到2009年,他终于找到了制作、教授在线课程的技术和模式,沪江才真正摆脱了经济危机。

   创业8年才搞清什么是互联网教育

  伏彩瑞说,创业8年,他才逐渐搞清了互联网教育是什么,用户需要什么,商业和互联网教育之间如何贯通。

  如今的一堂“沪江式”在线课程是这样的:学员们在电脑前,听老师语音授课,在屏幕上看类似PPT的板书,做题,还能用弹幕、在线发言等方式,与老师沟通。这个模式的关键,一是吸引足够多的名师,二是建立稳定的课程在线播放技术平台,三是掌握学员需求、调整优化学习内容。而归根结底,必须靠口碑形成良性循环。

  沪江的口碑不仅因为关注用户需求,更有一份独到的坚持。在许多同事看来,伏彩瑞对价值观有一种近乎严苛的偏爱。最极端的案例是,不管一位人才有多优秀,只要他吸烟且不愿立即戒烟,沪江就绝不录用。

  伏彩瑞说,沪江网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吸引眼球、变现流量而放置任何不良内容,也坚决摒弃做网络游戏生意。几年前,虽然公司账上只剩下了几块钱,但仍因为价值观不符而拒绝了当时唯一的潜在投资人。

  这种自律,客观上使得沪江能在教育的非营利性与资本的逐利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尽管有人批评沪江一度出现过度商业化的苗头,但对一家民营教育机构来说,这种的自律已经很难复制。

  自律的沪江必须在用户增长、融资进度、公司扩张等方面做出妥协。伏彩瑞说,从2001年算起,沪江用了10年才积累了1000万用户,才拿到A轮融资。但教育这件事本来就急不得,因为它不像普通消费,一门课程往往要耗费用户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一旦口碑确立,用户和资源就会持续集聚。

  最近4年,沪江的用户数迅速增长到近亿,让伏彩瑞高兴的是,10多年来,沪江的耕耘正在获取回报——原先在线学习的学生逐渐为人父母,基于信任,他们愿意带子女到沪江来尝试互联网教育。

   让教育界的“蚂蚁雄兵”走上互联网

  前程蓄力,后程发力,这是沪江目前的态势。所谓“互联网下半场”,其实就是“互联网+”在一个个垂直行业的深度渗透。

  实际上,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互联网教育将是又一个覆盖数亿人的巨大行业。但与此同时,教育又是各垂直领域中最复杂、最细分的业态:一部iPhone能卖给数亿人,一个游戏能吸引上千万玩家,但一个老师无论如何不可能给1万人上课。事实上,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县、不同学校的教育方法、诉求都可能有巨大差异。这使教育成为“互联网+”最难“+”的行业之一。

  伏彩瑞说,教育这个领域非常特殊,即使基于互联网也很难做到爆发式海量用户增长:“这个行业没有捷径。

  实际上,以媒体、电商为特征的“互联网上半场”,与教育不乏本质上的冲突——互联网的优势是能对线下资源大规模整合,但教育却高度碎片化、个性化;而且教育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流,互联网必须寻求一种高效率的在线沟通模式。

  为此,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沪江正在开启一个大变革:控制、压缩目前最挣钱的沪江直营课程,全力支持第三方教师在沪江网络平台上开课。在伏彩瑞看来,改变教育不能只靠沪江等有限的教育企业,只有让成千上万教育界的“蚂蚁雄兵”走上互联网,才能真正满足上亿人的学习需求;也只有这样的互联网教育,才能将从被动的教育变成主动的知识获取,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获得学习的机会。这也许就是学习的革命。

  用了20天帮助几百名学员背单词、同时获取30多万元收入的苏楠楠,从本科到博士读的都是化工专业,但因为触类旁通地发明了一种英语学习法,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人气英语教师。这样的第三方力量,正是沪江希望全力支持的。

  资深互联网创业者伏彩瑞依然年轻。他说,在互联网教育领域,沪江因为走得最早,所以吃到了所有的苦、踩过了所有的坑。现在,他希望以上海为基础,为众多有志于教育的草根降低创业门槛,为他们提供从免费办公场地、天使投资,直到课程营销、生源管理等的一系列服务和生态。

  他说:“这不就是硅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