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普"论坛在沪举办 天文科普玩转时尚手段

25.07.2015  11:49

  原标题: “互联网+天文”给科普上了一课

  时下什么最火?天文学。在昨天举办的“互联网+科普”创新论坛上,演讲嘉宾纷纷就天文热说开去——前有冥王星“证件照”,后有地球“兄弟”,NASA为科普工作者上了一课,微信、微博、支付宝等各大生态级平台都在汲取这次天文热的“养分”。

   天文科普玩转时尚手段

  像一位重量级明星一样,开普勒-425b的发布玩起了“预告”。昨天傍晚,微博上许多大号都在转一条来自NASA的消息:12点将发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一项新发现,可能发现了人类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另一颗地球”。

  零点的钟声敲过,开普勒-425b揭开神秘面纱,对天文爱好者来说,这并不是爆炸性新闻,因为NASA自2009年开普勒望远镜升空以来,隔三差五就会发现一些类似地球的行星。上海市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赵君亮还特意嘱咐记者,千万不能叫“第二个地球”,因为这一称呼早就给了2011年发现的开普勒-22b。不过,这都并不妨碍它在第二天成了微博上最火热的话题。

  无独有偶,没有记者,没有连线,冥王星首张高清照片亮相于Instagram(主打图片的社交网站)上,甚至比NASA官网的更新还要早1个小时。照片发布的最初3小时,就获得了14.2万次点赞。NASA的社交媒体经理表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吸引新的关注者。

  科普受众的增量在互联网,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总网民数的88.9%,79%的用户醒来后15分钟内会用移动端接受信息,其中七八成来自朋友圈。

   不相干”者滚动传播“雪球

  既然带个普字,科普的传播面自然越大越好,在“解剖”冥王星话题为何这么火时,新浪地方运营管理中心和政务合作副总经理李峥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人并非天文爱好者,他们是被各自关注的“不相干”品牌带动,继而追溯发生了什么。

  借助“自来水”,《大圣归来》的票房能过5亿,而即将上映的《三打白骨精》也放出宣传语:大圣要翻几个筋斗云,才能跨越1400光年——这正是新发现的地球“兄弟”与地球的距离。天文与电影,两个不同圈子的人就这样融合到一起,传播“雪球”越滚越大。借助冥王星话题,澎湃新闻网、中粮集团、途家电子商务网站等企业都适时推出捆绑话题,扩大了传播范围。

  腾讯政务民生中心主编何建红说,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关注的圈子都不相同,想要走进新人群,必须破壁。NASA的成功秘笈之一是拉近星球和人们的距离,比如发送的推文“冥王星给地球传了一张爱的纸条”,成功激发网友创作热情,受此启发,人民日报微博整理的太阳系9兄弟中,就为它们各自配上了给地球的一句话,转发量超过9000。

  “新媒体的核心是一场相遇和对话,走在互联网上的科普,必须学会这一规则。”李峥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