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大”青年教师在成长之二: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胡鸿韬老师

25.03.2016  17:32

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胡鸿韬老师

 

个人小传: 胡鸿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先后获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和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工业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年。曾在Intel、中芯国际和华虹NEC等公司工作。现任职于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主要研究领域为生产与物流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等。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I收录十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2013年4月,作为团队核心成员获得新加坡国际海事奖(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Awards)新一代集装箱码头设计挑战赛(Next Generation Container Port Challenge)金奖(团队奖金100万美元)。

 

在竞赛中与“海大”结缘

作为学校优秀青年教师之一,胡鸿韬老师初到上海海事大学三年。和许多“海大”青椒一样,在他身上充满着年轻人的活力和激情,又有着高校教师所特有的成熟和稳重。

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后,我就去新加坡国立大学进一步深造,研究港口运作优化问题。2012年,新加坡政府成立国际海事奖,并且举办新一代集装箱码头设计挑战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科研知识,还可以挑战自我。但是要从全球高手如云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仅依靠新加坡国立大学自身的力量参赛还很薄弱,于是我们希望能和上海海事大学合作。”胡鸿韬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称。

胡鸿韬老师其间专门来“海大”实地考察了一次。他说,第一印象觉得是学校位置比较偏僻,但是通过参观学校的各个实验室,以及和一些老师的交流,发现“海大”有着一流的科研条件和一批勤奋认真的科研工作者,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喜欢读书和运动,他还特意参观了学校图书馆和体育馆。“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有放松调节的地方,感觉很满意,之后我就选择留在了海大。

在谈起当初和“海大”老师们一起参与比赛时,胡鸿韬老师谈到,“当时我们还和振华一起合作,他们是港口设备生产商,有较强的设计能力。新加坡方面主要做方案总体设计和优化,而海大主要在仿真实验等方面提供帮助。还记得我们当时经常一起开会研讨问题,无法面谈时就召开网络会议。一年多时间内,反反复复讨论了很多遍,对提出的方案进行不断完善。可以说,比赛能最终获得成功,是三方密切合作的结果。

 

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胡鸿韬老师始终坚信胡适那句话“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我一直觉得自己算是努力型的人。无论是在大学读书时,或是之后参加比赛,包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尽力做好。不一定每一件事都能尽善尽美,但还是希望能通过努力去不断完善它。

胡老师谈到,他们当时参赛提出的方案——“双层立体自动化码头”,“双层码头”这个概念不是说简简单单提出来就可以了,还要从各个方面去落实。因为比赛是有很多要求的,也有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原有码头在这种条件下会有哪些不足,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需要去思考,并针对性地提出方案来解决问题。“我们还要从运作管理,电力能源,土木结构,传动等多个方面入手,一点一点地努力去改进,去创新,尽最大力量做好这个方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入地交流和学习,我对整个码头的设计理念和存在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是比竞赛获奖更重要的收获。“

在成为一名努力的科研工作者的同时,胡鸿韬老师还在努力去做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初入校园时,胡鸿韬老师同时要上三门课程,此外还需要指导10多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胡老师说,当时觉得压力非常大,不仅要继续做科研,还有很多教学任务,但还是选择努力地坚持了下来。“现在回想,一开始压力大反而使我更加珍视时间的利用,锻炼了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能力,也让自己在科研选题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视野和想法。

此外,胡鸿韬老师还是学校高峰学科成员和学院的院长助理,并参与了学校的一些学科建设工作:上海市高峰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请,以及物流工程学院“十三五”规划的起草等。胡老师说这些工作时间紧,难度大,为此参与申请的各位老师都作出了最大努力,经常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很感谢领导们对我的关心和重视,才让我有幸参与这些工作,使我对学校和学院相关的学科布局和发展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交流,我也更加觉得‘海大’人才辈出,一定会大有发展。另一方面,也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迎头赶上,不掉队。

或许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山峰等着我们去攀登,但只要你决心去克服它,战胜它,许多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这也让我明白时间的重要性,不能过于放松自己。只要你付出努力,便一定会有结果。也许你这次的努力没能看见成果,那么可能在下次的机会中,你就能收获幸运。”胡老师表示,一路走来,他有幸结识了很多优秀和成功的良师益友,在和他们交往过程中,也深刻了解到,他们现在的成功都是勤奋刻苦得来的。“我也要继续努力,‘天道酬勤’这四个字立在图书馆旁,挂在办公室里,更刻在我心中。

 

和学生共同成长

从生疏走向成熟,从胆怯走向勇敢,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无数次的创新和尝试。胡鸿韬老师从在新加坡的工作经历中收获到了不同的“成长”方式。

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国立大学的老师就特别重视学术讨论,每周都会组织讨论会,汇报和讨论各自最新的科研进展。”胡老师说,来到海大后,他也十分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因为办公室由七、八个老师共用,所以他会在晚上和周末,等其他老师回家后,在办公室里和学生进行一些科研问题上的讨论。基本每周都会有两到三次这样师生间独自的‘小会议’。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方面,胡老师会将平时在科研中的知识与技巧和书本知识相融合,也会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并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让他们了解到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不是死的,而是不断变化,不断推陈出新的。他还非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的各种学科竞赛,指导他们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大学生物流竞赛等活动,锻炼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5“郑明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12组获奖队伍中,他带的学生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对于自己的学生,胡鸿韬老师常常以“陪伴者”的身份默默地引导着他们。他说:“我其实很看重学生的态度。能不能做好一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大胆地去尝试它。我曾经带的一些学生,其他人暑假都回家了,他们却能主动留下来和我一起研究科研中的难题。有时候我也会带学生去参加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开拓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对科研的兴趣。而面对学生们有时不经意的一些想法,我也会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教学相长,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深入思考的过程,是促进彼此在科研上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笔者手记:

一所大学之所以可以永远年轻,除了其生命中源源不断流淌着的年轻血液,便是有着如胡鸿韬等老师这样的“青椒”所代表的中坚力量。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于攀登的高峰时,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力量证明着,不可能的事情可以变为可能。正如胡鸿韬老师所坚信的“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无论是作为青年教师,或是科研工作者,成功只有一条捷径,便是在无数次失败后还能继续前行。

撰稿、摄影:党委宣传部、千帆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