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要留得住人才

24.03.2015  14:46

  2015年毕业生就业季已进入最后阶段,多数毕业生已经或正在作出最后决定。有媒体调查发现,学校在一线城市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地工作的比例有减少的趋势。清华大学近日也公布了这样的数据:毕业生京外就业率连续3年突破50%,2015届毕业生选择京外就业的人数还会增加。而在10年前,80%左右的清华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
  上述变化,似乎与几年前媒体热议的“逃离北上广”现象暗合。有所不同的是,过去一些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又出现了一股“逃回北上广”的小浪潮。他们离开一线城市,来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后,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地就业环境,在各种潜规则面前碰壁,百般无奈之下,宁可回到一线城市“蜗居”。如今,应届生一毕业就离开一线城市,少了“逃离”还是“逃回”的徘徊。
  一线城市对应届生的吸引力真的全面下降了吗?这也未必。这些年,不光一线城市毕业生把留在学校所在地工作作为重要选项,还有不少外地学校的毕业生涌进来实习、求职。平等的竞争环境,开放包容的姿态,是一线城市吸引人才的利器,在这些方面,“北上广”依旧保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随着就业形势和择业心理的变化,毕业生对就业地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吸引他们前去工作的,不一定是大而全的城市规模,而可能是某个地方的具体特点,比如靠海边、风景好、文化气息浓厚等。
  过去人们认为一线城市更发达,到一线城市生活,提高了生活的层次,是很有面子的事情。现在的90后求职者却并不那么看。决定他们择业的,往往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喜欢”。当然,他们的选择也有实在的一面:一线城市有严格的落户政策、高企的房价、接连的雾霾天,都是应届生求职时的减分项。
  对一线城市来说,应届生能不能留下来,取决于一些“又干又硬”的因素:房子、户口、车子……解决了上面这些问题,年轻就业者的心就能安定下来。而对二三线城市来说,解决上面的问题简单得多。在接纳一线城市“溢出”的应届生后,让他们的心定下来,更多取决于软环境因素。比如说,能不能不靠“拼爹”就获得职位升迁,是不是凭自己的工作能力而非逢迎拍马获得认可,各项规则是否透明合理,自己的创新意见能否被采纳,等等。否则,仅凭物质上的吸引力取胜,很难保证年轻就业者未来的心态不发生变化。
  二三线城市能吸引来自一线城市的名校学生,对平衡地区发展差异,实现人才合理布局,都是一件好事。人才的竞争力,和人才本身的能力有关,也与人才施展才能的环境有关。如果二三线城市吸引了优秀年轻人后,就业软环境依旧不变,放任岁月磨平他们的“棱角”,那么它们只是吸引过来了人,并没有吸引来发展的驱动力。而且,真正有实力的应届生可能还是希望留在“北上广”,留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
  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差异的主要特征,已经不是会不会堵车,能不能买到最新的数码产品,吃到一顿西式大餐这样的外在层面了。很多二三线城市照样堵车,照样有各种国际大牌的连锁店。不过,在容纳人才的环境层面,二三线城市需要扭转的仍有许多。实现这种软环境的变化,不仅要靠好的政策措施,靠相应的激励体系,还需要当地所有人自发自觉的努力,以创造好的人文优势和人才环境。(王钟的)

   http://zqb.cyol.com/html/2015-03/24/nw.D110000zgqnb_20150324_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