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了23年的新居梦

21.07.2014  19:10

    新华网南昌9月17日电(记者何雨欣、郭强)1990年晏伟庆成为江西永丰县罗铺垦殖场的一名正式职工,那时候,我国农垦系统还处于困难重重的阵痛期,住进了集体公房的同时,晏伟庆分到了自己的土地。

    驻足在曾经住过的旧房前,历史的记忆立刻穿越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西农场。拍着房上的砖,老晏告诉记者:“这些砖都是建房时老职工从附近的古墓中挖出来的,那时真的太穷。

    在这不足100平方米的“”房里,老晏和四户人家十几口人一起住了九年,因为实在拥挤不堪,老晏又在附近搭起了4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而就在去年,这栋房子终于在十几年的风雨飘摇中倒塌,而那时的老晏一家已经搬进了新居。

    关好门,上好锁。老晏带记者离开了这间旧房,并指着周边的一小片果树林说:“这就是我最早分的1.2亩果树林。虽然现在我已经承包了54.69亩果树林,但对这一小片林子还是很‘照顾’。

    老晏的旧房就建在这片果树林中,作为距离垦殖场总部最远的一个村小组,他与其他22户职工曾经一同居住在这里。

    如今,在这片已种满南丰蜜橘的果树林中,仍然随处可见被风雨与岁月冲刷过的栋栋老房,土坯、薄瓦、木梁……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老晏一家四口守着一栋房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垦生活,有限的收益与简陋的条件让老晏以为今后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那时候就怕刮风下雨,刮起风,屋顶经常就掉下几片瓦,下起雨,家里盆盆罐罐都要拿来接水。以前一年挣个几千块钱,对住进新房真是想都不敢想。”谈起过去,老晏仍记忆犹新。

    “前面就是我的水稻田,一共是118亩。”顺着老晏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映衬在蓝天下的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2007年时,我还只种5亩7分1厘地。”

    在近六年的时间里,老晏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

    2007年以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包括粮食直补、取消减免税费等,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农垦区同样享受到好政策。2010年,江西农垦系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政策也不断亮相。

    “前几年,其他20多户陆续都离开了,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跟孩子搬到镇上。由于粮价低,收益低,很多人的地早就闲置。”老晏说。

    2011年,江西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全面开展,罗铺垦殖场第一年改造150户,第二年112户,今年将再改造106户,这成为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的一个契机。最终,许多职工都选择了离开,村小组23户的土地和果林全部流转给了老晏。

    规模带来了效益。“2007年,我家年收入不过四五千元,如今种水田一年收入就11万元,果林每年还能多挣个一两万元,我还在果林里养了肉鸡,一年也能多挣个三四万元。”老晏的话语中透着喜悦。

    在攀谈中,老晏带着记者走到了他位于罗铺垦殖场总部内的新居前。这栋花了老晏多年积蓄的三层小楼就坐落于垦殖场总部的罗铺新村内。这里集中了垦殖场300多户危房改造职工,每户政府补贴1.5万元,统一的规划与设计,让职工用水、用电、交通等都得到了保障。

    “以前买东西要走好几里路,现在出门100米就有,以前垃圾没人管,随地扔,现在有专人负责收垃圾。”老晏有些激动地说,去年房子封顶的那一天特别高兴,我请了好多亲戚朋友,煮了一盆土鸡蛋给大家吃。

    住进新居后,老晏又开始琢磨新事,虽已知天命的年纪,但他期盼着日子越过越好。“听说有100亩以上的地就可以申请家庭农场,我在垦殖场领导的指导下已经填表了,如果申请上了国家还会有补贴优惠。”老晏对记者说。

    一路走来,在老晏的述说中,记者感觉与他同时穿越了23年新居梦、致富梦。与老晏一样,如今,许多农垦职工已真切地享受到了垦区危房改造带来的实惠,也同时感受着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跳动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