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传统文化月】2018书院传统文化月系列活动 之“翰墨众彩”书画导览活动系列开幕

10.05.2018  21:02

5月6日,两场传统书画技艺体验课相继开讲,标志着2018书院传统文化月之“翰墨众彩”书画导览活动系列开幕,将中国传统书画技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复旦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精神的瑰宝,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审美价值。书院期冀通过“传统文化月”系列讲座体验活动,鼓励学子体悟文化精髓、培育人文修养,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颗种子。

丹青不朽,领略国画颜料千年生命

何谓丹青?丹指丹砂,青指青雘,均是中国古代画家常用的矿物颜料。随着当代锡管颜料制作工艺的不断普及,人们对传统国画颜料逐渐陌生。5月6日下午,曾现身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画颜料技艺传承人仇庆年先生,以“丹青不朽”为题开讲,为复旦师生们介绍了中国传统颜料的历史、制作与运用。

现今使用的颜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化工制作的颜料,二是传统颜料,包括纯天然的矿物颜料、动物颜料、植物颜料。仇庆年先生以朱砂为引,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中国传统颜料,分享了个人的颜料研磨工作时光。他表示,目前传统颜料原料稀缺,正是国家要重点保护的传统技艺。对于大众“为何不用机器”的疑惑,他认为,机器无法精细地控制力度,无法像人力工作一样磨出富有层次的颜料。传统颜料不添加防腐剂却能保持多年不腐,正是体现出传统工艺的一份坚持。

在“试色”互动环节中,听众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颜料原石和传统颜料作画的独特魅力,认识到了传统颜料的独特与不可替代性。参加讲座的黄同学表示:“在这场讲座中,仇庆年先生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制作中国传统颜料几十年间的故事,以一小时带我们领略了颜料的千年生命。工匠精神、敬意自然、美与不朽,都是传统颜料珍贵之所在。”

金石华彩,体味方寸之间宽阔天地

篆刻是我国另一项重要而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5月6日晚上,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员、上海海上印社社长徐谷甫先生,以“方寸虽小天地宽——中国篆刻艺术”为题开讲,为复旦师生们讲授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

徐谷甫先生将关于篆刻的历史总结为“一”、“二”、“三”、“四”共四点: “一”表示“一方章”及“一家印社”,也就是著名的“西泠印社”;“二”即“双”,指篆刻界的双峰并峙,即秦汉与明代;“三”指印章权力象征、身份象征、以防奸萌等三大功能;“四”指“西泠印社”最初是由四人共同创办,也指“西泠前四家”与“西泠后四家”。

他不仅是一位篆刻艺术家,更在篆刻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贡献,曾在西欧潜心研究并出版当今鸟虫篆字典《鸟虫篆全书》。他提出,评价篆刻好坏的重点是看章法。篆刻既“篆”又“刻”,在“刻”之前,必须先打好底稿,设计安排好内容章法,方可下刀。每次创作都应有新的意境或高度,可谓“工匠易得,篆刻家难当”。

复旦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徐珂为徐谷甫先生颁发复旦大学书院特聘导师聘书。徐谷甫先生亲自为书院篆刻有“复旦书院教育”六字的金文印章,并赠送其研究著作《鸟虫篆全书》和一副共有101方印章的原拓印屏《朱柏卢治家格言》。三份赠礼不仅极富艺术鉴赏价值,更把书院所提倡的“修身养德”之教育目标融入其中,体现了他对复旦大学书院育人的良好寄望。

一连两场的书画技艺“非遗”文化盛宴,使复旦学子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丹青颜料、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活力,激发学生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