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法之美绽放于更广阔世界的舞台 访传播学院周斌教授

23.07.2014  16:21

  5月22日,赴上海参加亚信峰会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专程来到位于南京西路上的明天广场的周斌书院,拜访他的书法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周斌教授。这虽然是两人自2011年底相识以来在中国境内的第三次会面,却是首次在周斌教授的家乡上海。

  “3月,我去潘基文先生官邸与他交流书法时,他曾询问过我在上海的住址,并表示了希望到家里看望的意愿。”周斌教授说,“当时,我并不愿意给他增加负担,于是就委婉地谢绝了。”4月底,潘基文先生再次提出上老师家中拜访,盛情难却之下,周斌教授才提议见面地点“就在‘周斌书院’吧。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周斌书院

  “周斌书院”是2012年在潘基文先生的倡导和支持下成立的书法文化国际交流机构,它的诞生也是这段师生情缘的见证。“2012年,潘基文先生问我有什么心愿,我说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国际书法文化机构,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周斌教授回忆,“潘基文先生也认为书法能够促进和平事业的发展,于是师徒两人一拍即合。”“书院”之名取材于中华文化,而这一机构的性质和宗旨又带有典型的国际性,于是,两人真挚的情谊延伸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良好愿景。

  “其实,我对于接受‘老师’这一称呼是非常惶恐的。”周斌教授说道,“潘基文秘书长深受中国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影响,但是‘术业有专攻’,我只是为他提供了书法学习上的指导,他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去学习。”尽管周斌教授更倾向于用“交流”而不是“教授”来形容他们之间的互动,这段基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而建立起的、跨越大洋的师生情谊还是被传为佳话。

潘基文为“书法小联合国上海秘书处”揭牌

与秘书长一起启动“书法小联合国

  5月22日上午9时20分,潘基文一行抵达“周斌书院”。恰逢周斌教授的书法作品展览之际,在与“老师”亲切握手交谈之后,潘基文先生饶有兴趣地沿着走廊边走边看,并分别用中英文在签名簿上写下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字样。“用中文签名是秘书长先生主动提出的,”周斌教授说,“因为他的行程很满,我们活动的时间都是精确到“”的。但他坚持要用中文签名,最后行程增加了两分多钟。”

  之后,潘基文先生认真听取了周斌教授对“书法小联合国上海秘书处”的介绍,并亲自为“书法小联合国上海秘书处”揭牌。“书法小联合国”是联合国总部挂牌的书法国际机构,旨在增进世界各国青少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于今年4月1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国际学校正式成立。

  作为公共外交的成功范例,这一机构的成立获得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大力支持;而作为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支持下的“周斌书院”工作的一部分,周斌教授也对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向潘基文先生提议成立这一个机构时,他很感兴趣,他坚持认为,书法艺术的交流对于和平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潘基文秘书长除了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外,还‘学以致用’地以学到的书法技艺为“书法小联合国”题字。

  自成立以来,“书法小联合国”已经吸引了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大使及外交官的子女参加该组织,其中还包括墨西哥常驻联合国大使本人等重要外交官。“他们有不同的肤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因为相同的爱好而聚集在一起——这就很好地体现了书法艺术作为和平纽带的作用。”周斌教授还提到,第一届“书法小联合国”代表大会不久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潘基文与周斌会谈

探求古老书法文化的现代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的书法老师,我经常在思考如何在书法这一古老的文化中提炼出适应现代社会及现代人思维方式的价值。”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周斌教授开始从事书法心理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论文及研究报告并在校内创办了中国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早在汉代,书法家们就提出了书法与心理的关系,如何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将人们对书法的感性认知转化为现代人可以接受的科学论证,这是我关心的问题。”周斌教授在谈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时说道,“书法是有价值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书法中的粗细、浓淡,线条节奏的变化就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

探求古老书法文化的现代意义

  这种价值如何被当下受众所接受?周斌教授设计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书法艺术的当下功用。“书法对于青少年,它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并培养其专注的学习习惯;书法对于中年人,它可以缓减和释放压力;对于老年人,它又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这并不是迎合受众的心理阐述,而是将研究成果具象化、普适化,也是智慧地将书法艺术纳入到了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进程。正如周斌教授所说,“首先要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学习书法艺术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积极作用,才能推动社会对艺术的欣赏与认同;类似地,教育部门在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学习时也应当考虑到社会评价体系和民众心理上的需求。

从心理研究到跨文化交流

  2011年,周斌教授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工作,并在纽约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了书法课程。“从教中国学生学书法到教美国学生学书法,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发。”周斌教授说,“我意识到了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在走向世界时的局限性——它是汉字记录语言符号的一门艺术,而汉字并不能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所掌握。

  这时,以书法艺术线条美作为跨文化交流桥梁的想法已经在周斌教授的脑中初现雏形。“除了汉字的形态美,书法还有毛笔表现线条美的特点,而这种人类文化与情感的美是比较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感受的。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让中国书法的形式更加国际化?毕竟,美丽的线条可以成为世界性的语言。”周斌教授解释道,这并不是放弃文化的传统特质,只是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时,应当具备更加开放的心态。“只有让世界人民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兴趣了,才能进一步谈论将其传播得更广更深的话题。

周斌教授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已有24个年头

  “与时俱进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前提,”周斌教授强调,“无论是我对书法心理的研究,还是我在推动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时的文化视角切换,都是为了提高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认知,以促进书法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谈到自己的研究经历,他笑称,“我其实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来了解自己和学生,于是一不小心进入了书法心理研究领域;后来走出国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书法,我又得到了跨文化交流的灵感。

  如今,周斌教授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已经24个年头。2003那年,他招收了上海第一批书法硕士研究生,2009年之后周斌教授分别在艺术语言学、书法国际传播、书法跨文化心理等研究方向招收了博士与博士后,为我国的书法学科培养了数十位专业人才。“大学培养的是有着历史文化传统的精英——正如老校长孟宪承先生所言,大学的理想实在就蕴含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理想。因此,现代大学生非常需要用传统文化来夯实自己的人格基础。

 

文字| 学生记者:汪家雨 指导老师:万姗姗  来源| 新闻办      编辑|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