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店又发新枝,四平路赤峰路口,破墙“长”出同济书店  

18.05.2018  13:23

      四平路赤峰路交叉路口西北角,远远就能望见“同济书店”的蓝色招牌。一年前,这里包起档板——“同济书店:设计、艺术、人文,即将呈现”。从那一天起,不断有同济师生经过、打量、期盼着。当书店开业时间定为5月18日,同济大学111周年校庆前夕,同济人感慨,“这是一份充满书香的礼物。”

      同济书店与同济大学出版社紧紧相依,这是上海今年布局高校书店以来,继华东理工大学陇上书店后,第二家新开业的大学书店。书店设计师李丹锋是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生,今年即将毕业。作为“土生土长”的同济人,李丹锋记得,书店原址也曾开过一家设计类书店,但这已是10多年前了。将近10年时间里,除了校内一些小型专业书店,同济周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一个真正的书店空间了。

      空间,是同济书店的设计师和经营者都反复强调的词。同济书店店内面积约300平方米,目前呈现约4000种、10000册图书。与其他书店不同的是,这可能是上海唯一一家前有“广场”,后有“庭院”的书店。在改造书店的过程中,原本位于四平路赤峰路口的30米围墙被拆除,同济大学出版社不仅将大门退后,还将与校园相通的一处原本用于停车的空地腾了出来。在设计师的设想中,这是一个可以随时生长、变化,让年轻艺术家、设计人员不断发挥创意的空间。从书店落地玻璃窗向外望,直接能看到街道,校园的围墙被打破了,书店和城市“长”到了一起,成为连接校园和城市的一个窗口。“原本的死角、消极空间变成了市民共享的积极空间,这也是一种城市微更新。”李丹锋说。

      “这是我们的空间自觉。”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江岱看来,作为大学出版社和大学的书店,同济书店的意义不仅在于陈列图书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充当城市文化的发生器和培养皿。“我们希望书店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平台,让大学与城市发生更紧密的关系。”无论是从图书选品还是未来策划活动的方向,同济书店都希望更偏重于激发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当然,作为理工类高校,我们也希望给同济学生增加更多人文底色。”在这样的目标下,空间的改造和品质提升是看得见的第一步,第二步要做的就是看不见的思想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影响。“服务大学、服务社区、服务城市,做城市文化的主动参与者和引领者,让空间产生公共性,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江岱说。

      走进同济书店,蓝与白的主色调、金属书架的质感让它区别于多数主打小清新的文艺书店。“考虑到同济的学科特点,我们给书店的定位是酷酷的、硬核的。”李丹锋直言,对如今的大学生来说,线下购书的需求可能并非最紧迫的议题。线上的便利和丰富资源,让实体书店的意义更多地在于体验、交流与分享。因此,在他的设计中,书店里除了固定在墙面的书架,其余书架底部都装有滚轮、可以移动。在书店建筑原有空间基础上,设有活动区、阅览室等独立房间。“我们不追求‘最美’,希望是低调、朴实、实用的,这与同济的气质也比较吻合。”书店里还有6张智能桌面和1台智能画框,可以实现在线点单、游戏、互动等功能,在沪上书店也属独树一帜。

      尽管设计师言明“不求最美”,但走进书店不同空间区隔,仍有不少惊喜。同济大学主打建筑、设计专业,这块土壤上培育出的书店,到底有何妙处?卖个关子,等你亲自来体验。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摄影:吴清山、顾济荣、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