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书展开幕首日:记者走访多个会场感受最美的风景

20.08.2015  07:29

  

  昨天9时,201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照例没有剪彩致辞,没有开幕式环节。蓝天下,展览中心飘扬的书展旗帜和读者涌入书海的时刻,正是开幕日最美的风景。

  家住浦东的陈定国67岁,曾在江西插队落户21年,听说今年书展主宾省是江西,决定一早就来“抢鲜”。站了几分钟,他遇到73岁的张福元,带着自己编写的《各界名人居住在上海》手册,老张年年都来书展淘有关内容的新书、新资料。

  队伍中也有年轻面孔,高一学生郭羽中第二次来书展,“去年来得晚了,想买的书没买到。”“网上不也可以买?”小郭笑说:“大家一起淘书的氛围好。”去年书展最后一位读者朱震宇已经硕士毕业,参加工作,“每年暑假都来书展,去年是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书展留下最美好记忆。今年再来书展,好像暑假又回来了。”小朱说,工作不比学生时代,幸好书展天天有夜场,以后下班时间也能来逛。

  每年书展中心活动区第一场活动都交给主宾省,在上海从事“互联网农业”的江西人沈铉收到主办方赠送的江西版新书《留住乡愁》,“1998年读大学起就在上海生活,以前也来书展找过创业方面的书。今年,这类书更多了。

   为好书喝彩

  这边厢,字模拓印《弟子规》、《百家姓》现场演示,吸引众多读者驻足。那边厢,“扫扫二维码”带走连环画,人气十足。在书展现场,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的结合随处可见。

  世纪出版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们穿上汉服为读者导购。“我头顶的帽子和王阳明的一样”,古籍社企划宣传部主任查明昊指着《王阳明全集》的封面向读者介绍。“让服装的形式与书的内容统一起来”,查明昊说,为了书展,社里的编辑们“都拼了”,“不仅卖书,书展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理想场所。

  84岁的著名出版人、曾任《读书》主编的沈昌文来了。“我来为好书喝彩”,参加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视野书系”首发式,沈昌文说:“出版就是让生活、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通过传播与人分享。”94岁的著名书法家高式熊作为《海上谈艺录》(第四辑)传主为读者签售,“书展热闹,说明喜欢书的市民很多。看什么样的书,更需要引导。

   “不让读者失望

  书展热度不仅局限于展览中心主会场。在思南公馆“思南文学之家”,上海国际文学周“木心谈木心”讲座人气爆棚。“讲座10时开始,有人7时30分就来排队了”,“文学周”策划人之一、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9时来到现场,被排队人潮吓了一跳。“往来上海的作家、学者很多,过去局限于高校或圈内人的围墙中,书展和日常读书活动将资源开放给公众,读者的热情也证明了社会确实有这股需求。”因为第一场活动的大人流,主办方紧急调来投影幕。下午,奥斯卡奖得主、英国插画大师艾伦·李的分享会在“思南文学之家”二楼同步转播。“场地有限,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我们想一切办法尽量不让来的读者失望而归”,孙甘露说。

  在轨交静安寺站,记者与“书香2号线”不期而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等一行饶有兴致地看着列车拉手、车窗张贴上一句句有关阅读的话语。在陆家嘴站下车后,阎晓宏一行还来到正大广场三楼,观看正在那里举行的读书活动。听说“书香2号线”从上海书展主会场一路串起陆家嘴的“金融创新”、科技馆的“科技创新”、张江高科园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书香传递到大街小巷和不同读者群体,阎晓宏给予肯定,“文化生活就应该贴近群众,贴近读者,凡是有读者的地方,就应该把文化送到他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