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年度“金句”之三】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

26.12.2019  09:00
2019 12/26 08:32 分享 返回

  记者 程瑶

  制图 樊珊珊

  【学习进行时】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道出很多蕴含真理力量、思想力量、智慧力量、人格力量的“金句”,直击人心,令人难忘。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通过“金句”回望全年,和您一同品味。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严正有力、掷地有声,成为深入人心的警句、金句。

  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到1660万人,6年时间减少了8000多万人;2013年建档立卡的12.8万个贫困村,2018年底还剩2.6万个;832个贫困县有一半摘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中国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2020年,我们将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眼下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每一个困难群众都是习近平心中的牵挂,脱贫攻坚的鼓声时刻响在他的心中。凡重要的会议、时间节点,习近平都不忘对脱贫攻坚作出布局、指导。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他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贫困县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他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时他指出,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明年“三农”工作成效。要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精准施策,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

  时间越是紧迫,任务越是艰巨,习近平就越是注重问题导向。针对个别地方和个别干部搞“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习近平“响鼓重锤”,精准地“”在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七寸”上。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习近平话语重逾千钧,行动更是有力。重庆、江西、内蒙古、甘肃、河南……2019年,总书记频频亲临脱贫攻坚第一线,“擂鼓”发令、排兵布阵。

  4月15日,在重庆,习近平言语谆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这个兜底作用很关键。”他嘱托殷殷: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5月20日,在江西于都,习近平特意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他叮嘱各地区各部门要“再加把劲”,确保老区如期脱贫摘帽;要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9月17日,在摘掉了贫困帽子的河南省光山县考察时,习近平语重心长:“攻坚精神不能放松。”不能放松,意味着不止步于扶智和输血,而是既扶智也扶志,既输血更造血;不能放松,意味着不止步于脱贫,还要致富,奔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在内蒙古他强调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产业发展促增收;在甘肃他强调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站在关键之年重要节点,习近平擂动决战脱贫攻坚的战鼓,发力在需要一鼓作气的关键点,落锤在需要下绣花功夫的细节处。

  重锤频频,激励世人;战鼓声声,催人奋进。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程瑶 责任编辑:姚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