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弄堂走出一个“国际”乐团——记上海豫园侨之家口琴乐团

17.07.2015  19:18


  谁也没有想到,当初由几位喜欢吹口琴的侨界“爷叔”成立的豫园社区侨之家口琴乐团,竟然从小弄堂走向了大世界。成立34年来,乐团的表演舞台从社区走向海各大剧场,再到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口琴乐团已然成为了豫园社区的一个特色品牌。

  今年81岁的邵玉棠,是乐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乐团创办至今的有功之臣。几十年来,他尽心尽力,辛勤操劳。他充当了与街道联系的“通讯员”,是乐团和社区间的纽带。

  邵老与口琴的渊源还要追溯到60几年前。当年,邵玉棠在广东路的洋行当差,看到洋行对面有人在吹口琴,顿时喜欢上了这种小巧的乐器。后来,他在家里刻苦自学,美妙的琴声吸引了一群弄堂里的小伙伴对口琴产生了兴趣。没过多久,邵玉棠的家成了口琴活动中心,以切磋技艺、相互学习的“口琴乐团”也就应运而生。“当初只有十几个团员,大家每星期都聚在一起排练,还请来专业的口琴老师帮助我们提高技艺。”因为大部分团员是侨眷,有强大的海外关系,使小弄堂走出来的口琴乐团有了走出国门的机会。日本、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口琴团团员的足迹遍布亚太各地。特别是这几年,不少团员都在口琴节上斩获奖项。邵老说,大家参加海外口琴活动,主要是希望促进交流。“有些国家的口琴设备好,技术也精良,让我们大开眼界。”为了不断进步,口琴乐团还与新加坡口琴乐团成立联谊会,大家你来我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三十多年来,乐团的人员来来去去,低潮期只有十几人,现在已经稳定在三十几人。”令邵老欣喜的是,团员们都是真心热爱口琴,有些人吹得不够好,每天回家反复练习。也有团员曾感叹,每次跟大家一起排练时,提高吹奏的技巧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合奏时成员之间的默契和相互关注更让人觉得感动。合奏之难,在于每个人的喜爱和偏好各有不同,却都要修平磨圆去适应所在的合奏组合。几十年下来,口琴乐团成员不断融合,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如今80、90后成为乐团的新生力量,为乐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多年来,上海豫园口琴乐团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推动了口琴这个传统艺术形式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