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暨十三次考察成果发布

02.11.2017  08:45

10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精裕人文基金协办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暨十三次考察成果发布”在上海举行。  

依靠一手材料致力“玉帛之路”新探索

玉帛之路考察团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甘肃网等单位合作组成的队伍。这一团队专家学者对西北玉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初步关注和协同调研工作,始于2005年。  

古有俗语“化干戈为玉帛”。“丝绸之路”一直被视为古代中国与中亚、西方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以“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的玉帛之路考察团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证调查基础之上,依靠第一手的新材料致力于“玉帛之路”新探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舒宪表示,如何让“玉帛之路”成为文化新品牌,讲述更为精彩的中国故事,成为了整个学术团队的努力目标。  

据介绍,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始于201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结项之后。据该项目结论,在昆仑神山瑶池西王母神话的背后潜藏着惊人的历史真相:新疆昆仑山特产和田玉对华夏国家建构具有实际的推动作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西部玉石资源的持续向中原运输密切相联,而相关的系统调查和采样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学术研究薄弱,缺乏基础资料和地理线路数据。  

2013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收藏家协会在陕西榆林联合举办了“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第一次玉石之路实地考察活动于2014年6月开启。随后,参照中国本土话语的习惯称谓,改称“玉帛之路”考察,旨在用拉网式普查的方式对西部与中原的交通路线和史前期玉文化传播迹象做全面调研和标本采样。在此调研新资料基础上,试图阐明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发生史: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启的什么样的交通路径,最初的运输物资是什么,其历史变化情况如何。  

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新成果

2017年8月,在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中,考察队找到并初步确认位于敦煌三危山旱峡的古代玉矿,其开始年代可能早在距今三千五百年至四千年前后。这样看来,敦煌,这个西汉时代由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时,初始纳入中国版图的地方,很可能早在史前期就形成玉料向中原国家方向依次输送的情况。《尚书》、《山海经》等古籍也留下先秦时代有关黑水和三危山的产玉记录。面对从敦煌三危山采集来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玉料标本,《尚书•禹贡》所记河西地区三危山一带特产“球琳琅玕”,或将得到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实物证明。而以往的玉文化研究者大都以为“球琳琅玕”指新疆南疆和田玉石。  

今日的敦煌因为在1900年发现藏经洞而以“世界艺术宝库”的美名而荣耀于全世界。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成果表明,敦煌之所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因为它首先是西玉东输运动最重要的枢纽,并非始于张骞出使西域的年代。从敦煌到玉门,是河西走廊西段的250公里通道地区,三千多年前都曾经是西部玉矿资源向中原输送的枢纽地区。敦煌古代玉矿的发现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汉代玉门县在敦煌以东,而玉门关却在敦煌以西。原来玉门县是因为迎接敦煌玉矿资源和马鬃山玉矿资源进入河西走廊而得名,玉门关则是因为迎接新疆玉进入河西走廊而得名的。  

过去的学界之所以对两个以玉为名的地名“玉门”和“玉门关”不甚明晰,是因为根据国学的文献常识只能得知新疆昆仑山玉输入中原,却不能知晓马鬃山玉矿和敦煌三危山玉矿的存在。这是文学人类学派通过践行其特有的新方法论——四重证据法(第四重证据,专指文献记录之外的实物证据),更新传统知识和观念的所做的一份努力,也是以艰苦踏实的科研调查实践,所取得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  

2017年8月30日,这个坚持多年在西北大地上行走的学术团队——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的“玉帛之路考察团”,踏进三危山的一个山口——旱峡,在那里验证了不知掩埋了多少个世纪的古代玉矿,并像当年的张骞使团那样采集回来优质玉石矿藏的标本。这就是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的新收获。  

三危山古代玉矿的发现,将华夏民族对敦煌开发的历史大大提前。这是自1900年发现敦煌藏经洞和外国学者大量运走敦煌文书以来,由中国本土学者在敦煌独立完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探索发现。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陆续面世

2013年至2017年,考察活动坚持进行五年,共完成有组织的十三次田野调研,覆盖西部七个省区的150多个县市,驱车与徒步的总行程近四万公里。通过中国甘肃网发表专家考察手记文章和记者报道约300多篇,在《丝绸之路》《民族艺术》《百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考察报告和学术笔记共30多篇,提交政府对策报告3份。  

玉帛之路系列考察活动,作为一项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所进行的大规模、持久且具体的历史路线普查工作,考察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以前的中原与西域交通路网情况,以及最初构成交通运输物资的首要物品——玉石。考察团认为,玉石是青铜时代到来之前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考察团在2017年的三次考察中充分认识到:早在五千五百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雏形,命名为“玉石之路渭河道”,特指渭河上游甘肃武山县特产的蛇纹石玉料东输中原的水路路径。从距今5500年至距今4000年,中原与西部的玉文化以这种深色蛇纹石为主要资源,称之为“玄玉时代”。这是将中华文明的发生溯源到实证物质材料的又一进步。目前已经能够依据较充分的调研资料,阐明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体。  

随后是距今四千年的甘肃临洮马衔山玉矿与距今三千年的肃北马鬃山玉矿的东输中原,考察团新提出的学术命题为“玉出二马岗”。以此去补充传统国学的常识“玉出昆岗”说,完成升级版的国学新知识建构。“玉石之路”在汉武帝时被重新开发利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走的路正是在古代的“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通过系列田野的实地考察,致力于使华夏文明国家版图获得前所未有的理性认识。这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提供及时的创新认识和相关的文化新理论。  

已出版的玉帛之路考察丛书两套共计13部书。第一辑是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年推出的7部书。第二辑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年推出的,共6部书,这是专家学者、作者和记者共同完成的考察书写,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的《玉石之路踏查续记》,《丝绸之路》杂志社冯玉雷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笔记》,宁夏社会科学院薛正昌的《驼铃悠韵萧关道》,《丝绸之路》杂志社军政、刘樱、瞿萍的《图说玉帛之路考察》,甘肃武威电视台徐永盛的《长河奔大漠》,《丝绸之路》杂志社杨文远的《丝路盐道》  

丛书第二辑6种聚焦的是2015-2016年间第三次至第九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的全过程,突出调研丝路中国段在史前期的起源情况,即摸底河西走廊及黄河上游地区据今四千年以前的西北齐家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的交通关联情况。注重各县级博物馆藏文物的普查和各地玉石标本采样。阐发古丝绸之路的局部路网和支线的情况,特别是以史书中很少记录的环绕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道路为重点。  

附录: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路线

2013年至2017年,有组织的13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概况:  

第一次考察:2014年6月,举行第一次玉石之路山西道(雁门关)考察。考察路线:北京、大同、代县雁门关沿线、忻州、太原、晋西地区黄河道。主要考察了先秦时代西玉东输的路线,也是周穆王西征昆仑的具体出关路线。行程2000多公里。  

第二次考察:2014年7月,举行第二次玉帛之路(河西走廊段)文化考察。考察路线:兰州、天祝、民勤、武威、高台、张掖、瓜州、祁连山、西宁、永靖、定西。行程3000多公里。  

第三次考察:2015年1月,举行第三次玉帛之路(环腾格里沙漠路网)考察。考察路线:兰州、景泰、中卫、吴忠、贺兰山、银川、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民勤、武威,返回兰州。行程3000多公里。  

第四次考察:2015年4月26日至5月1日,举行第四次玉帛之路与齐家文化考察。考察路线:兰州、广河、临夏、积石山、临洮马衔山、定西、兰州。此次考察是齐家文化遗址与齐家玉料探源之旅,采集玉料标本,研究齐家文化所用玉料的供应情况。行程1500多公里。  

第五次考察:2015年6月举办第五次玉帛之路(草原玉石之路)文化考察活动。考察路线:兰州、会宁、静宁、隆德、固原、银川、阿拉善左旗、右旗、额济纳旗、黑城、马鬃山、嘉峪关,返回兰州。行程3000多公里。  

第六次考察:2015年7月举办第六次玉帛之路(黄河河套段)考察。考察路线:经包头、固阳、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托克托、伊金霍洛旗、河曲县、岢岚县、兴县、神木县、府谷县,行程2000多公里。  

第七次玉帛之路(新疆北道)文化考察,时间2015年8月4日至12日。第七次考察可视为2015年来的第五、六次考察对象“草原玉石之路”的延伸。新疆北疆地区不仅以草原盆地著称,而且是贯通蒙古草原与中亚草原的中间地带。在草原岩画、草原石人文化和鹿石文化方面,都属于和蒙古草原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播带从广河县出发。从北京出发经兰州至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东行至北庭,继续东行至木垒县平顶山,穿越准噶尔盆地北上至青河县,西行至阿勒泰市,从阿勒泰市南下经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昌吉返回乌鲁木齐。行程4000公里。  

第八次玉帛之路(新疆南道)文化考察。考察地域跨越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时间2015年9月1日至12日,考察路线:临洮-西宁-格尔木,从格尔木穿越柴达木盆地、翻越阿尔金山到达若羌,从若羌到达且末,从且末至和田、墨玉县。行程3000公里。  

第九次玉帛之路(关山道)文化考察活动实施方案。2016年1月25日-2月2日。兰州、定西、通渭、庄浪、平凉、陇县、千阳、清水。行程1000多公里。  

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文化考察活动,时间2016年7月17日至26日,兰州、渭源县、陇西县、漳县、甘谷县、天水市麦积区、宝鸡、张家川、秦安、武山、兰州。总行程1000多公里。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活动,考察时间:2017年4月25日-5月8日,西安、三原、淳化、旬邑,晚上抵达宁县,经合水、庆城、华池从陇东沿309国道过子午岭到达富县,从富县北上甘泉、延安,延安北上清涧、绥德,从绥德北上榆林前往神木。6日,参观考察府谷博物馆及文化遗址,6日晚赶往靖边。靖边向西,经宁夏盐池南下,过青冈峡到环县,从环县至庆阳,庆阳召开总结会。行程3000多公里。  

第十二次玉帛之路(玉门道)文化考察活动,时间2017年6月下旬。路线为玉门-赤金峡-花海-酒泉-小马鬃山-马鬃山-桥湾-兰州。行程2800公里。  

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敦煌三危山)文化考察,时间2017年8月下旬,考察路线:敦煌三危山、金塔县羊井子湾、秦安县大地湾。行程1000公里。  

除了以上的十三次考察以外,考察团队成员还参与了2016新疆自治区政府所组织的昆仑河源道科考工作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10.31  

原文: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暨十三次考察成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