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提供学术支持的“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

05.01.2016  17:37

  由同济大学提供学术支持的“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近日在京举办,论坛上发布了以同济大学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为基础,联合国内外权威专家共同完成的《2015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衡量生态投入与人类发展》,全方位对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调研和展示,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城市发展难题进行开创性的探索。报告显示,列入研究范围的35个城市在生态投入指标上的表现均比2014年有所改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乐观。  

  联合国驻华系统代表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诺德厚先生在论坛上表示:“城镇化正改变着世界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格局。中国城市正在依据‘十三五’规划制定自身发展的五年规划,同时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规划,以人为本,协调生态和人类发展。因此,本报告的发布可谓正当其时。”  

  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共同组织专家团队撰写,以同济大学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为基础,联合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共同完成。这是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在9月份通过新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后,首份在华发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报告。报告依据“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衡量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模型与方法。
  本报告基于此前的理论研究,除考察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之外,还将政府治理列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报告提出了独特的研究成果。例如,“可持续”一词往往用于评价取得高人类发展并快速成长的城市。本报告指出,仅仅考虑发展因素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因为环境恶化最终将破坏人类发展。
  报告指出,在列入研究范围的35个城市中,武汉、长沙等7个城市,在取得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同时将环境影响控制在较低水平;北京、广州、海口和长沙4个城市具有相对高的城市发展效率;此外,35个城市在生态投入指标上的表现均比2014年有所改善。报告认为,尽管非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转型上需要更多的支持,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乐观的。
  报告学术负责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诸大建表示,依据各城市目前的发展阶段,报告也为其在发展道路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促进人类发展、降低生态投入等建议。
  2015年9月,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为实现第11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城镇”提供了新机遇。目标11强调要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继续与中国政府及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助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