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上海举办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

25.08.2015  01:04

在上海书展举办之际,为积极推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深化中外学术交流与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和学术成果,增强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上海举办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与会44家中外学术出版机构负责人充分沟通,达成上海共识,并在论坛上首次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现场宣读了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上海共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拥军,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爱思唯尔(Elsevier)科技图书副总裁布莱恩?戴维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等领导出席了发布仪式。上海共识全文如下:    

一、以在全世界出版和传播当代中国学术精品,推动中国学术出版更好、更有效率地“走出去”为己任,努力提升中国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鼓励学术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展示和理解。    

三、向海外传播的学术出版物要真正代表中国学术水平,或反映国际学术前沿,或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帮助全球读者准确、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加强学术出版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国际学术出版标准,遵循国际学术出版规律,打造一大批经得起国际学术图书市场检验的原创高水平出版物。    

五、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出版界、学术界之间的融合创新、沟通合作,携手共进,在“走出去”过程中形成合力,使更多中国优秀学术出版物进入国际主流发行传播渠道。    

六、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发布和解读平台,国际学术出版新趋势的研讨平台,以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交流、洽谈、合作平台。中外学术出版机构将携手努力,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互联互通功能,成为中外学术界和出版界的沟通桥梁。    

作为上海书展的重大活动,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高科技大厦隆重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爱思唯尔(Elsevier)科技图书副总裁布莱恩?戴维斯,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李本乾等发表主旨演讲。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等主持论坛。    

据了解,本届论坛由上海交大、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承办单位,连续三年锲而不舍,逐步把该论坛办成了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合作平台。国际国内最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不但酝酿产生了一大批影响较大的“走出去”合作项目,而且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积淀了丰富的经验,谋划了卓有成效的战略和路线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中外出版业的融合与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规划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高级阶段,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也包括了非常多元的子课题。与会领导和近50家中外学术出版机构负责人济济一堂、深入交流,对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成绩、经验和面临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共同探讨今后不断推进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思路和途径。    

十余年探索成绩显著

经过十多年断努力探索,我国学术版权输出品种进一步增长,输出引进比例进一步优化;随着对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对“走出去”的鼓励和支持力度日益加强;中外出版机构对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方法不断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国家每年投入的各类资助达到了数亿元人民币。然而,这些投入与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规模以及中外出版社的积极性相比还不太匹配。此次论坛上,有关专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让真正致力于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企业再无后顾之忧。    

三大基本经验推动发展    

总结以往十多年的工作,从供需平衡角度来看,国际学术界对优质内容资源的真切渴求,和中国优秀学术成果的不断涌现,是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取得成功开局的两项基础条件;从工作运行角度来看,政府积极鼓励、学界鼎力支持和中外出版机构通力合作,是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取得较大成绩的三条基本经验;从时代背景来看,中国经济三十年多的腾飞,以及中国作为国际上一股重要新兴力量的崛起,催生了国际读者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浓厚兴趣和迫切愿望,这形成了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不断推进的根本动力。    

四大努力方向提升潜在空间

一是在产品结构方面,真正反映当代中国最新科技文化研究成果的项目还不够多。存量内容资源已经利用得相对充分,增量内容资源的谋划、开发、组织力度还不够大。    

二是“走出去”的语种结构、地域结构还不够宽广。迄今为止也没有完全打破向东亚文化圈“走出去”近乎垄断的地位,而向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英语、德语、法语、葡萄牙语项目还不够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使用当地小语种出版的项目大多则是刚刚启动。    

三是“走出去”的载体形式过于单一、亟需创新和提升。虽然已经从过去的纸质出版物为主逐渐实现了纸质、电子出版物同时出版的过渡,但是缺乏真正体现媒体与科技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型数字出版项目。“走出去”的产品日益增多,但是真正成为行业标准的项目付之阙如。    

四是“走出去”的盈利能力依然不强。大多数出版社,特别是国内出版社更多地将“走出去”纳入社会效益的范畴,而在盈利的探索遇到障碍时,总体上缺乏创新的思路和解决的办法,这成为“走出去”的一个短板。    

与专家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潜在的空间。我们相信,只要敢于直面、并且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水平、增强“走出去”的影响力。    

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深化对国际学术和专业出版重要性的理解,适应国际学术和专业出版的新特点、新趋势,增强对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信心。学术和专业出版是国际出版版图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当前,学术和专业出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的趋势,学术出版“走出去”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充分研究利用这些特点和趋势,才能不断创新载体形式、畅通传播渠道建设、真正提升盈利能力。    

(二)要学会运用股权投资、兼并重组等现代企业运营方法,使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从出版物的层面,上升到出版机构和出版品牌的层面。兼并、收购、重组,一直是国际出版格局不断变迁的重要动力,在过去的一年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出版业经营模式的理解。并购是国际出版公司常用的一种谋求跨越发展、应对内外挑战的方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公司体量和市场占有率、全面完善产业链条,成为进入新市场的一把利刃。当前,是并购国际出版公司的大好时机。    

(三)紧紧依托中国学术界,充分规划、挖掘、整合独特的内容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出版优势。大学是著名学者云集的场所,每天都在产生着众多各领域的学术成果。外出版界要加强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血肉联系,拜学术大家为师,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深入挖掘、加强整合,把我们的学术成果传播展示给国际学术共同体,在增强中华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上做足功夫。    

据悉,本届论坛还在8月20日上午举行中外出版人圆桌会议。爱思唯尔、世哲等七家外国出版机构代表将与中国出版协会等八家中国出版机构代表举行会谈,围绕“中外出版业的融合与创新”这一主题,总结近年来的有益经验,深入研究今后“走出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5.08.20  

原文: 上海举办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