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08.11.2016  19:37

上海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案例系列报道11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被称为“第六产业”,已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当前的创业创新热潮中,与农业相结合的创业创新项目不断涌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成了当前上海农业产业创新的新方向。

        “三产融合”拓展乡村复兴路

近年来,金山区重点聚焦廊下镇,立足都市现代农业定位,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有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具有上海特点、金山特色的第六产业。

        一产“接二连三

        体现“第六产业”真正内涵

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目的是鼓励农业新主体搞多种经营,以获得更多的增值效应。作为金山区重点打造的现代农业板块,廊下镇已经悄然集聚起“联中蘑菇、鑫博海”等一大批第六产业项目,成为拉动地区“三农”发展新的增长极。而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创造出更大的附加值,体现第六产业的真正内涵,则是廊下镇近年来的发展目标。

一产如何“接二连三”?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廊下镇立足农业资源优势,规划明确了“三区二带一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三区”即种源农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二带”即沿金廊公路优质蔬菜产业带和沿金石公路经济果林产业带;“一基”则是万亩全程机械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以种源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为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

据悉,廊下的10多家种源农业企业已实现企业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超过30万的亩均产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和一般的设施农业。同时,廊下镇还聚焦蘑菇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蟠桃、草莓、葡萄等特色农业,390万平方尺的蘑菇种植面积年产值约4165万元,联中蘑菇工厂化周年生产基地的亩产值更是达200万元。“成为全市最大的高效高科技种源农业集聚区”的目标,在如此亮眼的数据面前显得掷地有声。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在廊下镇发展得同样有声有色。“直接吃”的“田妞”牌色拉菜、“直接烧”的“博海”牌净菜,作为该镇集净菜加工、冷冻干燥农产品及生态健康食品加工于一体的“中央厨房”加工产业体系中的特色产品已在本市颇具名气。此外,2015年初建成投产的海亮长三角健康食品产业园一期项目达产后将实现7.6万吨生态健康食品生产量,实现产值10亿元。

在乡村休闲旅游业方面,廊下镇坚持“旅游兴镇”战略,规划乡村休闲旅游核心区,大力整合周边旅游景点资源。

在中华村,一幢幢农家小楼被锦江集团改造成宾馆客房,农民不仅有租金收入,还有做服务员的工资收入,若是家里的蔬菜瓜果被游客或饭店买走,还有一笔现金收入。以前平淡无奇的乡村田园,现在成了吸引市民来放风筝、捉龙虾、发呆的大公园,许多田头因此出现一排排整齐的停车位。而打连厢、踩水车、插秧、挑担子等民俗活动,也成了市民喜闻乐见的农事运动会项目。

进入11月,这里的草莓也将成熟,据说去年每千克卖到80元仍供不应求。今年,廊下还将推出白色草莓、苹果草莓、香美人草莓等新品种,并开发出一系列精致的休闲体验项目,届时市民不仅可以带孩子前往采摘草莓,还可以DIY做草莓盆栽、草莓派、草莓比萨、草莓饼干等衍生食品,亲身体验“第六产业”的魅力。

        抓住发展机遇

        推动农村生态化

不要金山银山、但要青山绿水”,可以概括廊下镇近年来的农村生态化工作的核心内容。该镇利用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上海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试点和上海市第一批郊野公园试点等有利机遇,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10月23日,第二届金山廊下乡村田园半程马拉松赛在廊下郊野公园鸣枪开跑。来自全国24个省份87个城市和9个国家的3057名跑友参与角逐。去年此时,廊下郊野公园也是通过一场半马赛事开园,由此成为全市第一座对外开放的郊野公园。

与上届马拉松相比,今年的马拉松更加注重廊下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与体育赛事完美融合,主办方在赛道布置和奖品设置等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搭建了优质农副产品的展台、民俗文化的舞台、企业招商的平台,现场不仅可以购买到廊下特色农副产品,还可以参与剪纸、草帽绘画、土布工艺品制作等民俗文化互动。一路上金色的万亩稻田、呐喊加油的阿婆、精彩的民俗文化表演、特色农产品展台,都给参与此项赛事的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说,这是一届有邻里温情、有乡村记忆、有田园梦想的马拉松。

实际上,在廊下郊野公园规划之初,廊下镇就设立了重点突出“”字特色,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主题,倡导“廊下生活”新理念的规划思路。“十二五”期间,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现实,上海市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先后启动了市级土地整治示范工程、郊野公园建设以及建设用地减量化,通过土地整治实现低效建设用地减量3.3万亩,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近1.8万户,实施8个市级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和7个郊野公园试点项目,建设生态开放空间193平方公里。廊下镇正是抓住这次机遇,大力推进建设用地复垦、农用地整治、生态河道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将土地整治与艺术、体育、乡建、自然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跨界融合,在保耕地红线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农村面貌、锚固生态底线、培育新业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了该镇农业的转型发展。预计到2020年,廊下镇的建设用地占镇域面积比例将下降到15%左右,农用地占比达55%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水面率达到10%。

此外,廊下镇还是全市第一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乡镇。近年来,廊下依托双孢蘑菇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探索了农业循环发展的有效途径。蘑菇种植过程中,秸秆能作为养料进行综合利用,河流中的淤泥也能铺在菇床上加以利用,而蘑菇菌渣则能还田,成为果树和蔬菜的有机肥。目前,廊下通过蘑菇种植的循环发展方式,能有效利用约5万多亩农作物秸秆,既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又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河道淤泥堆积问题,做到了经济和生态环境统筹发展。

围绕“农业立镇、旅游兴镇、富民强镇”发展战略和“举农业旗、走旅游路、唱文化戏、打廊下牌”的发展思路,廊下镇在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寻求新突破,以廊下郊野公园建设和运营为契机,推动“第六产业”发展,努力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大背景下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产学研游 打造“美丽”产业链

上海鲜花港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花卉产业的同时,将产业链延伸至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提高农业产业收益,为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给发展现代花卉产业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花卉产业现代化成果显现

        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010年,上海鲜花港凭借成功的花卉产业发展模式、丰富的产业资源、精湛的科研技术力量及高端的管理水平,让上海鲜花港成为中国国家馆唯一花卉供应单位。

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鲜花港用鲜花妆扮了中国国家馆,让整个中国馆布满了同色的“中国红”凤梨,为游客营造了一个个美丽的场景。更让人骄傲的是,这个凤梨新品种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而在这背后,是上海鲜花港历经7年的研究与开发。

同期,通过荷花花期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海鲜花港科技人员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美景提前到了4月份在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提前绽放,供游客欣赏,并且持续到10月份,实现了四季赏荷的愿望。当年11月份,这些科技成果还代表上海参加了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传递了两岸的“和谐”亲情,促进了两岸农业和科技文化的交流。

而上海鲜花港在花卉上的投入远不止这些:为寻求新型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成本,鲜花港与荷兰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地源热泵能源系统,利用地下水的能源来满足花卉及其种苗生产过程中的冬季加温和夏季降温;从美国引进3倍聚光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温室花卉生长提供绿色能源;为提升花卉产业化生产的技术能级,从荷兰引进植物生长监测仪实时监测花卉生长过程中的各项因子,并通过无线发射系统将数据传送到专家控制中心,为专家提供数据进行诊断,提高花卉品质……

上海鲜花港正是利用不断的钻研精神和科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现代农业的水平。

随着鲜花港产业的发展,其辐射带动作用也日渐明显,通过向农户提供种苗、上门现场技术指导、开设技术培训班、建立基地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进行带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花卉产业发展,发展现代花卉产业。

以凤梨种苗为例,实现国内产业化生产后,种苗价格从原来的11元左右降到了6元左右,农户购买种苗节省了大量的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年产种苗3000万株计算,国内花农一年可节约成本1.5亿元。开设的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户人员数量突破25000人次,提升了花农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种苗价格降低了花农的生产成本,技术培训提升了农户的种植技术,现场技术指导解决了技术难题,这种做法,带动范围广、力度大、作用明显。

        发展花卉种源产业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上海鲜花港定位发展现代花卉产业,充分利用上海集聚的优秀人才、先进技术、便利交通、发达物流等优势,一开始就定位占领花卉产业的制高点,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花卉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花卉种源产业。

通过与国际知名花卉企业的合作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打造全国花卉种源中心,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安祖花、凤梨、蝴蝶兰、百合、郁金香等花卉种苗(球),大力发展花卉种源产业,同时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上海鲜花港已培育出17个花卉新品种,申请及获得专利7项,编制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2项,使企业具有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目前已形成年产种苗1亿株的生产能力,大部分实行订单生产,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部分种苗还销售到欧美等地,参与国际竞争。

产学研联盟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为了不断加强自主研发,上海鲜花港还组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科技创新骨干的科技研发团队,组建了“上海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该平台为载体和基础,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和强化企业在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

通过企业间的联合攻关,上海鲜花港实现了现代农业设施、温室栽培技术和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等的集成,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花卉产业的发展。

上海鲜花港正是利用与上海交大、南京农大、南京林大等科研院校结成的产学研联盟,通过创新平台“上海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花卉种源产业,进行科技攻关,培育新品种,开发新技术,获得新成果,培养技术人才。

        打造都市现代农业旅游

        延长花卉经济价值链

今年10月,上海规模最大的花卉主题婚庆场所亮相上海鲜花港。以花为媒,建设优美环境,打造花卉主题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鲜花港发展的一大亮点。

事实上,十几年来,春天到鲜花港赏郁金香,已经成为很多上海市民的习惯。2016年,上海鲜花港的郁金香花节更是实现了320多万株、500个品种的各色郁金香、风信子、洋水仙、银莲花等球根花卉巧妙组合、梦幻布局,让一场盛大、高端、缤纷的郁金香花展闪耀整个春天。2016年5月到10月前后,上海鲜花港更是推出了玫瑰花展,让鲜花港的赏花期延长和更加丰富。

在上海鲜花港内,生态园、红掌温室大棚、蔬菜采摘园、花卉超市……走累了,游客还可在美丽的花卉餐厅边拍照、边享受美味佳肴。

上述种种,都是上海鲜花港在发挥农产品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新型功能——都市现代农业旅游的具体实践。

以集中展示、推广优质、新品花卉种源为主要功能的花卉新品展示园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一年四季围绕花卉主题,把新品花卉展示、良种推介、国粹花卉展示、花艺演绎等融入现代农业的观光旅游,保持花开不断。

春季游郁金香花展,夏季赏荷花、睡莲,秋季观菊花、百合,冬季看室内花展,已成为上海现代农业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文明传承载体,年吸引游客60万人次,花卉旅游和花卉产业进行了有机结合,创新出了发展的新模式。

记者 杨清悦 张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