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老人们更好的生活

11.11.2015  17:54

      浦东新区“失能老人关爱”项目的创立,是基于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状,尤其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比重持续加大。项目的宗旨,为了失能老人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该项目运行半年多来,全区的失能老人得到了红十字会的关爱,项目的满意度也稳步攀升。

      科学调查  把项目设计到老百姓“心坎里”去

      “失能老人关爱”,是浦东新区先前开展的“失智老人关怀”特色项目的进一步深化。项目开展前,浦东新区红十字会进行了详备的调查论证。

      “浦东新区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72.07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5.6%,高于全市平均线……;发出的2288份问卷调查当中,认为有必要拓展助老项目的达到91%……”,这是浦东新区委托专业第三方开展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

      老百姓的呼声,就是第一信号。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手开展围绕“失能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人道救助项目的方案设计。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根据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听取了失能老人本人及家属的意见,开展了问卷调查;组织召开了基层红十字会干部专题座谈会,细化研究方案的可操作性。

      最后,经过专家组对项目的评分,由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督、汇总,该项目方案以93.9的高分通过了论证。

      “失能老人关爱”项目,是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体现:围绕政府加强老年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失智老人关怀”特色项目,为高龄失能老人开展送护理用品、送介护技能、送舒心安抚“三关爱”服务,切实为失能老人提供人道主义帮助。

      通过论证后,“失能老人关爱”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例如,信息平台的建设。这个平台,不仅要实现对符合申请条件人员的申报和审批,还要有统计相关数据、生成护理用品订单、人员档案查询、护理用品物流管理、下发慰问金统计等功能。从软件编写,到初步测试,信息平台建设方案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在项目实施细则出台后,各街镇红十字会在辖区内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包括:宣传、排摸、审核、志愿者招募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为的就是项目能够在“5·8”世界红十字日正式启动。

      志愿服务,“没想到你们还亲自送来”

      “失能老人关爱”项目正式启动的时间,被选在了一个特殊的日子——2015年5月8日、第68个世界红十字日。

      随着项目的正式启动,“三关爱”服务当中的第一项、送护理用品也于5月下旬在各个街镇展开。

      5月26日,成箱的护理用品由区红十字会下发到各基层红十字服务站,之后经过志愿者的运送,第一时间上门配送到失能老人的家中。

      “失能老人关爱”项目,为金杨新村街道的59位失能老人带来了福音。搬运物资、存放、联系车辆、志愿者上岗,经过一系列安排后,27日,5名项目志愿者穿梭在26个居民区,59箱护理用品迅速派送到位。

      居住在罗山八村的周阿婆今年85岁,患有失能、失智症以及严重的皮肤病,54岁的儿子则重残无业,母子俩平均月工资只有785元,长期一起生活在坦直敬老院。此前,老人曾申请“失智老人关怀”项目,但由于不符合项目相关规定,只能徘徊在救助门槛之外。

      而今,“失能老人关爱”项目启动,服务老人的范围外延,不再受“居家”、“住院”等条件限制。罗山八村居委干部第一时间想到了周阿婆。居委会作为监护人提出服务申请,通过网上审核、审批后,老人如愿成为“失能老人关爱”项目的受益者,得到了红十字会的爱心关怀。

      金杨八居委的鲁阿姨年过七旬,家里还有位96岁的老母亲卧床多年。鲁阿姨一家经济拮据,以前只能用旧衣服代替纸尿裤给老人使用,每天都要清洗多次,遇到阴天下雨,更是苦不堪言。当志愿者把整箱护理用品亲自送上门时,鲁阿姨连声道谢:“能有护理用品已经很好了,没想到你们还亲自送来。”

      在沪东新村街道,32名失能老人正式提出申请,上报新区红会后获批成为“失能老人关爱”项目受益者。然而,遗憾依然存在:兰城居委的一位失能老人,没能等到红十字会的关爱,在护理用品到达前两天永远地离去了。

      这个遗憾,让红十字会干部和志愿者们更加拉紧了心头的弦——务必更及时、主动地去发现身边弱势群体的需求,关爱老人一刻都不能等!

      为了全面掌握“失能老人关爱”项目的运行情况,第三方绩效评估公司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调查。调研结果显示,项目总体反映良好,深受欢迎,但当中也存在失能老人护理用品发放周期过长、个别志愿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是否可以合理增加护理用品的发放频率和数量?项目实行2个月后,街镇红十字会代表们在专题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议。

      经各方讨论研究,改进措施提出:提高护理用品发放频率,由原来的每半年一次调整为每月发放一次;借鉴“失智老人关怀”项目的经验和办法,做好医生鉴定、志愿者送货上门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最大便利;同时加强对基层红十字专兼职干部、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按照项目工作流程操作,让失能老人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项目服务。

      专业培训,将技能传授给老人的“身边人”

      “失能老人关爱”项目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并不仅仅是送上护理用品那么简单,更多的还在于送上介护技能和舒心安抚。三者齐全,才构成“三关爱”服务。

      项目正式启动前,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已经开始举办“失能老人关爱”项目志愿者培训班。两期培训班,均聘请了专业人员对老年人日常介护进行讲解,同时传授志愿者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为项目开展做足准备。

      项目启动后,类似的培训工作继续展开。8月6日,在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举办的老年介护培训班,吸引了包括志愿者、老人家属在内的100多人参加。偌大的一个会议室,坐满了人。

      老年介护,并不是单纯的护理。新区红会救护培训指导中心的蔡晓瑜介绍说,相比护理,介护更关注老人的尊严,发挥失能老人的残存能力,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护理,可能是纯粹的帮助,而介护,则主要是协助。”

      今年70岁的桂阿姨住在金桥地区,当天专门赶来听介护培训。“我是沪新小区里老年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平时在小区里的日托所帮帮忙,比如陪老人做做游戏什么的,”她说道,“参加这个培训,就是想着以后能更好地当一名红十字志愿者。”

      63岁的陈阿姨,在培训班上听得特别认真,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着培训老师说的重点。她的母亲今年86岁,患有老年痴呆,2010年的时候还因为脑出血住院。

      出院后,老人行动不便,陈阿姨将老母亲接到家里照顾,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年头了。“我母亲两条腿都不太方便,这几年,我跟我老公两个人照顾她,换尿布、擦身子,什么都要做。”

      虽然辛苦,但陈阿姨并没有任何抱怨,即使老人有时会因为老年痴呆而大吵大闹,她和丈夫也是任劳任怨。这次来参加培训,也是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介护技能。

      专业的培训,让“失能老人关爱”项目的开展有了更好的保障。据悉,截至目前,浦东新区每月有近1800人次失能老人经申报、审核,享受到了红十字会送上的关爱和温暖。

 

(浦东新区红十字会  冯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