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养老中心落地上海 谨慎探索市场化养老模式

03.12.2015  10:33
日间养老中心落地上海  市场化养老模式谨慎探索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日间养老中心落地上海 市场化养老模式谨慎探索

  见习记者 卢杉 上海报道

  “我们的这家日间养老中心预计2016年元旦可装修完毕。具体营业时间还要等相关注册、审批手续通过以后才知道。

  日前,来自新加坡的优护集团中国区市场总监张永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该公司将在上海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凌兆路855号开设一家全市场化运作的日间养老服务机构。

  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较快已成我国人口结构“新常态”。数据显示,1970年,中国老年人口(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3.9%,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75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0.1%,到2020年,这个比例预计将达到12%,相当于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2位老年人。事实上,中国已在2010年进入老龄化时代,这一趋势将持续至少40年。

  在此情势下,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于养老产业的推动和支持。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支持医养结合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指导意见中言及重点任务,除了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外,更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据浩悦资本11月23日发布的“医疗行业周报”,过去几年养老产业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高端养老领域,按照政府分层养老的规划和此次对公立医院出的数项和养老结合的要求,预计未来中端养老领域也将有更多机会。

  在此之前,从公办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到“医养结合”,已有多种模式试水运作,市场化运营的日间养老照料中心在上海也是头一家。但中国尚未出现惠及大众、可持续的养老模式。

  来自新加坡由外商独资的优护集团正是借着这波潮流进入中国市场,将其在新加坡母公司的经营模式带到上海,开设以日间照料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

   选择上海

  截至2014年底,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约41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28.8%。为解决上海市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上海近年来提出了“9073”养老服务体系,即“90%家庭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服务格局。

  张永峰表示,他们的服务群体主要针对其中占7%的老人群体,而选择上海试水中国市场是因为无论从文化程度、开放程度和消费观念上看,上海都比其他中国城市更贴近于国际化。

  “我们是纯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在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之后,我们觉得模式在这里更容易落地,更容易被老人接受。

  这是优护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家机构,所处位置属于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辖区。

  选择浦东的原因则一是由于三林地区早期拆迁回迁户很多,老龄化程度高;二是交通方便,房租相对便宜,“消费也相对偏低,如果试点成功,推行到其他地区也较为容易”。

  据医药战略规划专家史立臣分析,日间看护是大趋势,国家也在推行社区养老和服务中心,“一般由一个活动中心和社区食堂组成,再与社区医疗服务合作,北上广都有”。

  东明路街道处工作人员王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此前东明路辖区内也有政府主管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10年左右开始做,规定每个中心必须高于20个床位,每月管理费在100元左右,不包含餐费。

  东明路街道人口超过13万,60岁以上老人达28%以上,超过上海平均水平。据东明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能享受服务的这7%的老人也是有要求的,优先低保低收入、纳保老人、失独家庭还有离休干部。

  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部分是固定的,另一部分是流动的,但远不能满足需求,还有大量的老人“在排队”。

  中心的服务人员主要在40~50岁之间,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下岗人员,另一种是新上海人。”服务人员一般会到上海相关的护理学校进行培训后上岗。

  王敏称,明年将在上南路地区新增一家老年日间照护中心,并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在凌兆地区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

  至于市场化运作的日间护理中心,王敏表示优护集团的负责人曾到街道处询问有无政策优惠或补贴,“我们自己是新区公办,有运营补贴,但不清楚对于私营企业如何操作”。

  现在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化运作只要达到相关的标准,得到老人的认可,能够经营下去,“我们也很欢迎,与公办没有竞争关系。而且现在老人也越来越理性了,符合他的需求是不会拒绝的”。

  上海市现在约有344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分布在各个区。据闵行区江川街道宣传统战科科长顾海华介绍,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及闵行区行政中心的北迁,江川街道的发展呈现出“城市基础设施陈旧、老年人多、旧小区多”的问题,加上由于偏离市中心区的地价级差,区域内流入了大量的动拆迁户和困难人群。

  “针对社区这种‘老大难’的情况,我们展开了许多方面的探索。”顾海华表示,至2016年,江川将会建成12个“香樟家园”社区服务站,其中就有为老人开设的日间照料中心。

  “一开始受场地限制,接纳人数不多,之后会扩大规模。”据顾海华介绍,其中一个服务中心是与万科集团合作,“社区出房子,万科投资、统筹设备和人员来进行运营。

  她同时表示,社区接受社会资本注入,但也有一定条件,“每个社区选择性不一样,江川的老年人大多中等收入,退休工资不是很高,选择很有限”。政府在选择合作的时候,要考虑老百姓(72.56, 0.99, 1.38%)的实际接受能力。

  针对种种现实情况,优护集团的管理人之一陈若琳分析,“老年人基数大,政府更多是做一些托底工作,没办法惠及全部,或是高端需求没办法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