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中心与人文学院联合举办阅读、写作与通识课程融合研讨会

07.11.2022  17:24

11月3日上午8:30,通识教育中心与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阅读、写作与通识课程融合研讨会》在腾讯会议和超星直播平台同步举行。本次研讨会系上海财经大学10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邀请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刘军强、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政治学系教授任军锋、华东师范大学“双百计划”教授王向民,和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人文学院教授章益国、人文学院中文系系主任、副教授陈成吒作为主讲嘉宾,全国各高校400余位教师在线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教务处副处长江晓东主持,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章益国代表学校对各位主讲专家和与会教师表示诚挚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上海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和写作教育的现状和特点。随后五位主讲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

刘军强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论文导向?——通识写作课教学指向的反思”。刘老师指出,了解学生是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使教学发挥其“有用性”。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高校教师还需跳出隧道思维,调整教学状态和思想,更多关注长远、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减少学理性知识的灌输,并以写作教育为契机,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复苏和探索。最后,刘老师由个人的教学经历总结了一些心得与体会,对写作课“教什么”进行了阐发,并分享了思考训练、短篇写作、主题写作、动手实操、看电影学写作等教学设计。

任军锋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通识核心课程中的有效阅读与阐发式写作”。任老师将报告的核心聚焦在“有效阅读”和“阐发式写作”上,指出有效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要求明悉文本的运思理路、勘破文本的问题现场和利用文本世界观照生活世界。而阐发式写作,目的和有效阅读的特点互相对应,是要求突出文本主旨、揭示文本意涵、发挥文本义理和透过文本透视经验的写作。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故两者往往不可分割教学。而在通识核心课程中实现有效阅读的途径,可以以渐进式的学程、课堂内报告、文本研修、阅读辅导、选题指导和实际写作的形式展开。

王向民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技巧与融通:学术写作通识”。王老师由自身开设的写作课程谈起,阐释了课程开设的背景与目标,是回应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和科创项目研究等诉求。在研讨型的教学中,采用的是重复性的写作技术训练,完整复现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过程,并同步进行理论的介绍和案例的分析。王老师提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看似完全分割,但共同组成了全人的教育,有其紧密相关的部分,其一便是阅读与写作。阅读有其开放性和阐发性,而写作有其规范性和技巧性,学术写作教育旨在传授“忘记技巧与形式,留下清晰、准确条理的论证精神”,有其延展性,亦是通识教育的一种。

章益国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财经大学的‘阅读与写作’”。章老师主要从我校特点出发,介绍了单科数科优势大学或职业学院里,关于阅读和写作遇到的一些困境。章老师指出,与其他学科相比,财经学科“体系化”程度更高,更多靠论文而非经典著作累积和传承知识,而论文具有更高的及时性,引用也多限于本学科自引,这是商科院校整体氛围上不利于阅读写作教育铺展的一个原因。从课程分类逻辑出发,章老师就写作课应处于的位置做了分析。

陈成吒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上财通识课程里的人文经典阅读与写作”。陈老师结合自身参与上财通识教育改革的经历和经验,分享了人文经典阅读与写作课程中有关对抗、激励和互动的教学设计和思想,并对我校在通识课程、经典阅读和写作三者融合的探索给出了思考,从授课教师的角度,给通识教育和写作教育改革提出了宝贵意见。陈老师将近两年推行试点的通识经典阅读“2+1”课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梳理,并指出这是各高校在通识教育改革中都可能面对的,需要教师与高校共同攻克。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写作课中是否可以引入“创意写作”的教育进行了讨论。至此,本次阅读、写作与通识课程融合研讨会圆满结束。通识教育中心将继续推进通识课程建设和改革,持续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师就通识教育领域进行交流研讨,深化我校通识教育改革,紧跟高校动态与社会发展,探讨通识教育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供稿、供图:申婕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