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来风】中德艺术对话——“纸的艺术”主题展在我校开幕

17.11.2017  15:53

        11月12日下午,“纸的艺术”主题展在上海理工大学德国文化交流中心开幕。本次活动吸引了很多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业内人士参与,上理工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们也饶有兴趣地到现场参观。这场主题展秉承促进中德艺术交流沟通的宗旨,由林璎博士倡议,经过多方协调和精心筹备,重点展示林璎博士和Christa Bisenius女士作品,为中德两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
      在简短的开幕致辞之后,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的Franz Kluge教授首先就各放异彩的中德艺术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从汉字“你”中得到灵感,说明了中德艺术交流的背景和重要性,他还详细介绍了举办本次展览的初衷,并阐述了两位女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特点。
      Kluge教授表示,林缨博士居住的城市在她的作品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她所处的环境和这个城市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创作风格,这些都在林缨博士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林缨博士总是到世界各地去采风,对很多地方都有所了解,因为她每到一个城市,总会尝试去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并且将这些内化成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分。“我们不难发现,在林缨博士的作品中常出现古腾堡的肖像,古腾堡的肖像上有三个单词,意思分别是纸张、媒体和图像。” Kluge教授说,古腾堡扮演着西方活字印刷技术的创始人角色,同时也是这些展品灵感的源泉,当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到几百年前对于西方来说很重要的一项发明——活字印刷术,这项发明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而中国作为纸张和东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也为古腾堡的这项技术发明提供了智慧的土壤,这在林缨博士的绘画艺术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也是吸引艺术家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举办画展的重要原因。
      Kluge教授还提到“图画的基础”,意思是你开始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在德语中的Grund其实有一语双关的含义,因为在德语中Grund还可以表示原因或者动机,即创作的动机。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图像,海量的创作也使得作品开始贬值。“所以我们可以看到Bisenius女士的作品则是一种创作动机的寻觅,也就是可以把Bisenius女士的作品看做是一种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已经完成的作品。纸张看似普通,但其实用途多样,不止是作为信息的来源,同时也可以使物体立体化,或者包裹东西。”Kluge教授也邀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欣赏每一幅画,因为艺术是充满无限想象的。此后林璎博士和Christa Bisenius女士也分别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感谢到场的嘉宾及参与此次开幕式筹备的所有人员,并共同为此次主题展揭幕。
      揭幕仪式结束后,嘉宾们移步展厅参观,并与两位艺术家亲切交流,深入了解了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文化艺术无国界”,这是到场嘉宾的共同感受。
      临近尾声,艺术家们主动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为本次开幕式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本次开幕式不仅促进了中德文化的交流融合,加深了两国艺术家的友谊,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给予更多人与艺术家们面对面对话的机会。本次展览将持续一周,广大师生都可以亲临展厅,领略大师的风采和艺术的魅力,感受中德文化的精髓。
 

Kluge教授讲话

 

周卫东主持开幕

 

林缨博士和Bisenius女士揭幕

 

艺术家与相关领导合影

 

合影留念

 

供稿:国际交流处

编辑:新闻中心 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