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举行中德双边论坛聚焦“垃圾减量与回收”[图]

12.06.2016  16:41

2016年6月7日-9日,由中德科学中心资助,上海交通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德双边论坛“垃圾减量与回收:源头分类的挑战与出路”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行,在共同呼吁社会关注垃圾问题的同时,为城市生活垃圾问题进行联合诊断,共同思考垃圾的未来与出路。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垃圾管理与经济循环研究所所长Christina Dornack、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出席并讲话。

会议邀请了包括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罗斯托克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汉堡-哈尔堡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德国联邦材料研究、吕讷堡大学,以及来自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国家行政学院等一线的中德双方固废界著名专家学者参会。

中德双方专家从垃圾源头分类的现状、垃圾分类的驱动、源头分类后不同垃圾的资源化路径、垃圾源头分类的选择、中国垃圾分类的案例、资源保护与耗损-源头分类后剩余垃圾的出路和源头分类的未来趋势等7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基本理清了目前我国在垃圾分类减量、循环利用方面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突破途径。对于诊断我国垃圾分类与减量的问题、法规与减量行为的辩证关系、执行力与惩罚力度的作用、教育的出发点以及费用在垃圾分类减量中驱动点等方面,提出了实质性的建议和意见,认为对于垃圾分类,既要有时间的耐心,又要有法制的保障;既要有软性的教育,也要有硬性的惩罚;既要有经济的刺激,还要有规范的操作。最后中德双方专家以圆桌讨论方式,对于垃圾分类减量的关键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头脑风暴,为垃圾的未来实施献计献策,提出了系统而关键的建议,为双方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日,中德双方专家赴上海市老港固废基地进行现场参观,考察上海市垃圾处理处置现状。

当今世界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而垃圾是城市环境问题和二次资源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垃圾围城成为每一个城市的梦魇。另一方面随着民众环境意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not in my back yard(NIMY)成为现今中国的重大民生问题。始于2009年番禹垃圾焚烧,直到2014年浙江杭州九峰垃圾焚烧的一系列由垃圾引发的社会事件的不断发酵累积,引发了全民对垃圾出路问题进行思考。本次会议为中德两国的学者搭建了一个共同探讨的平台,为解决现今面临的“垃圾围城”和“邻避效应”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为解决本地区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良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