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全国267座中山公园是如何诞生的 上海系特例

30.01.2017  18:31

  ■林文俏

  近一个世纪以来,各地的中山公园经历了世事变迁。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历史人文建筑,中山公园既具有一般公园娱乐休闲和城市景观的基本功能,同时又是中国近百年历史风云的重要缩影。

  从1925年至1949年,全国曾广泛开展中山公园的建设。据南京大学陈蕴茜教授统计,全国共建有267座中山公园,除内蒙古、西藏、黑龙江外,所有省份都有,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同名公园。其中广东最多,有57座。

  中山公园的兴建由改名、改建和新建三种形式组成。改名这一形式以大城市为主,如北京、上海、天津、太原、沈阳、青岛、济南等。因为原来已有一些公园,所以无需建设经费就可迅速形成一批中山公园。有一些公园在改名的同时进行改建。如1928年,汉口市将汉口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并于1928年10月开工扩建,面积由原来20多亩扩建到170亩。面积扩大到8倍之巨,不仅因为孙中山曾两到武汉,还因为1912年1月,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武昌首义”。

  全国只有上海和沈阳的中山公园是由外属公园改名而来的。上海中山公园原名为兆丰公园,是英商兆丰洋行大班的私家花园,1943年改名中山公园。

  在改名的同时,各地新建了大批中山公园。南部中小城市的中山公园大部分为新建。著名的深圳中山公园是1925年由曾任宝安县县长的香港绅士胡钰先生所建,是最早新建的中山公园之一。

  全国最大的中山公园是青岛中山公园。占地75公顷,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威逼清政府租借青岛后,建起以树林、果园、花木为主的“森林公园”。1914年日德战争后,日本取代德国统治青岛,公园更名为“会前公园”“旭公园”。1922年我国收回青岛主权后,改名为“第一公园”,1929年5月更名为“中山公园”。

  历史最悠久的是北京的中山公园。此园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社稷坛被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称中央公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公园成为表达民族情感的空间。重庆中山公园原名中央公园,1939年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抗战时期修建的中山公园园内多建有正气亭、浩然亭等,并置有对联“杀敌成功”“捐躯成仁”,有的则建“抗战祝捷亭”。

  抗战时期的中山公园还成为宣传抗日的场域。1937年5月30日,几千名学生在汕头中山公园召开大会,纪念“五卅惨案”,高呼抗日救亡的口号,并游行到市政府请愿抗日。

  (节选自《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