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一批代表上海水准中小企业 ——上海创新完善民营企业成长环境的调查(下)

18.07.2016  16:32


  对上海来说,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背景下,诞生一批代表上海水准的中小企业,成为当下推进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之一。

  降低税负,提高企业获得感

  上海中小微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以上,是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今年一季度上海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9%,利润同比增长2.4%,但总体平稳中也有消极信号,如出口额下降1.1%。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对减轻税费负担还有期待。究其原因,有分析认为,在今年市场情况不那么好、利润没有以前那么高的情况下,税费即使减少了,一些企业也还是“感觉不明显”。

  有的企业认为,一些让利企业的政策可达性不高,难以让企业有比较好的获得感。另外,“营改增”等改革确实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有些企业因为自身管理没有跟上,抵扣链条不完整,这种情况下企业操作比较困难。

  上海天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雍竣华感觉,市场大环境有点“”,而伴随企业利润下滑,整个房价和房租水平却在上涨,员工要求加薪的呼声很高。“现在要想招研发型人才很难,动不动开口就是几十万。”雍竣华说,现在一说起自己是搞实业的,都有点抬不起头。“对制造类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企业,只有推行差别化税率政策,真正推动制度成本的降低,企业才能更有获得感。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将深入推进减税降费,不但简化税制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市场运作成本,而且还要狠抓政策落实,加强宣传政策培训,使好的政策惠及民营企业。如税费方面,上海全面落实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包括对年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对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等。

  激发活力,有形之手须到位

  除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运营成本外,如何将该放的权放到位,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尤为重要。

  比如,企业出生准入门槛虽然放宽了,但如果不能继续扫除陈旧制度的障碍,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还将不时受到限制。去年10月,上海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企业原本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整合为一张营业执照,办理很多业务时,只需出示营业执照即可,大大节省企业的行政和时间成本。营业执照上还标注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代表着企业唯一身份,可以在全国通用。

  监管部门为企业生存发展不断让开空间,体现了政府不再包揽干涉企业的决心。

  今年4月起,上海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或进行经营范围变更时,如果涉及后置审批事项的,将被工商部门明确告知所需申请审批的经营项目和相应的审批部门。同时,审批部门也将被告知相关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信息。这种“双告知”制度让创业“菜鸟”能够按图索骥,根据《上海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迅速找到自己公司经营范围对应的后置审批项目名称以及对应的审批部门,确保上海的“先照后证”改革得以全面顺畅地推行。

  上海观池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斌毫不掩饰对“双告知”的赞许。前不久,在他办理登记注册时,工商窗口的工作人员就发放了承诺书,根据他的描述,明确告知其公司从事的经营范围属于“电影发行”,对应的审批部门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静安区市场监管局还通知他去领取营业执照,并附带一份告知书,工商部门借此再次提醒他公司的经营范围和对应的审批部门。

  这种“双告知”制度相当于“双保险”。一方面打破了监管部门之间历来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能帮助守法企业更加有的放矢,也能对“缺根筋”的企业起到必要的提醒作用。

  人才领军,带头人是发展要害

  在5月份的全国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情况专项督查中发现,人才短缺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这也是上海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的短板。

  不过,对于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带头人是带动企业发展的火车头,只有抓住了这一关键点,才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傅新华说,现实中,很多中小企业家不少都是“野路子”出身,在以往凭借野蛮生长,迅速赢得市场;然而,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眼界有限、企业管理思维落后,在企业进一步发展上遭遇瓶颈。

  对企业来说,即使每年给个三五十万元,也解决不了更多实际问题,特别是面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扶持资金能否撒得公平也备受争议。其实,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更多取决于企业家能否跟上时代创新发展的步伐。

  因此,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上海市中小企业办联手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联合开设“上海领军人才培训班”,目标是培养一支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能够踏实经营的企业家,能够在专精特新领域发展成为隐形冠军,打造成百年老店。目前,已经培训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家近2000名,先后开设班级20个。

  同时,针对小型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处在转型发展前沿的上海大力推动专精特新战略,帮助中小企业冲刺行业隐形冠军。迄今列入目录的企业已达1300多家,首批纳入上海智造的产品达100种。

  日前,上海发布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细分市场领导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到2017年培育形成150家国内隐形冠军和15家国际隐形冠军。

  这些隐形冠军的培养也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此,在金融政策供给方面,上海银行业针对这些优质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方案,包括现金管理、贷款融资、资本运作、上市辅导等。在考核机制上,对科技信贷业务实施差异化风险容忍政策,加大科技金融业务激励力度。

  比如,上海银行科技支行的每位客户经理专攻一两个科技细分行业,了解各个科技行业的关键要害和核心技术,像行家一样识别一家科技企业的价值是否值得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