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中国能远超印度?一场牵涉5亿人的运动奠定崛起的基础

29.09.2019  08:23
2019 09/29 07:10 分享 返回

    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凭啥中国的发展速度能远超印度?

    有一个网友的答案获赞颇高:

    1949年,中国的起跑线非常低。彼时,中国的各项指标,不论是人文还是经济都相对较低,甚至低于撒哈拉到南非之间一些非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当时印度的铁路是中国的三倍;印度人的平均寿命比中国人长5、6岁;印度的主要工业产出,比如钢铁、化肥、煤炭、水泥、电力等,都远超中国。

    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是什么让中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发展呢?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中国一直为之奋斗而印度忽视的一件事—— 全民扫盲运动。

    相较于新中国在经济上的跳跃式发展,“扫盲”可谓一场知识文化领域的“脱贫”,所带来的功绩同样卓绝。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其中80%是文盲。而从1949年到1969年,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新中国通过4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掉1亿文盲;而到2000年,中国的文盲率已经降至6.72%。 这堪称人类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

    扫盲运动有多重要?新中国扫盲的巨大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今天库叔就来讲一讲。

    1 八成文盲,如何富强?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要处理历经外国侵略、封建剥削、财阀垄断、内外战争形成的“烂摊子”,可谓百废待兴。

    要发展经济、富强国力,最关键的是靠人。 然而新中国面对的残酷现实是:

    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文盲,文盲率高达80%;而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文盲率更是超过95%;同时,全国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仅20%,初中入学率更是只有6%。

    “文盲”,其具体所指有着多种说法,我国在统计中的“文盲半文盲”,是指15周岁及以上的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500个,不能阅读通俗书报,不能写便条的人。

    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国家,如何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如何能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现强国之梦呢?

    (图为当年山西省芮城县东岩村负责村里扫盲工作的干部赵鹏飞)

    为了清逐这只挡在共和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很快就被提上日程。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 召开,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 结合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

    1950年, 毛泽 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当年9月20日,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 会议 ,专门研究扫盲工作,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会后,一场自上而下、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全国各地开始办起“扫盲班”。 当时,虽然学习文化的需求很迫切,但恢复工农业生产也同样重要,因此城市、工厂的扫盲班多办于夜间,农村的扫盲班则多开办在冬季农闲时节,也被称为“冬学”。

本文来源:瞭望 作者:瞭望智库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