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青年艺术家首赴中国美术馆办画展 毛冬华“观海望京”个展将启幕

07.11.2018  15:54

图片说明:《观海望京——毛冬华水墨作品展》海报

  北京与上海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最具典型意义的两座城市。故都的沧桑,外滩的繁华,都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兴衰与蜕变。如何用水墨艺术来讲述这两座城市的文化性格?11月8日至18日,由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观海望京——毛冬华水墨作品展》将在中国美术馆2、6号厅举行。据悉,届时将展出由上海中青年水墨艺术家毛冬华摹写的北京古建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最新力作。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基金一号项目,这是上海中青年艺术家首次赴“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图片说明:毛冬华

  毛冬华,1971年生于上海,199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曾任刘海粟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兼展览部主任,现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常务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9年《多云转晴》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提名奖,2014年入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2016年《一大会址》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并入围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这些年,她不仅获奖无数,还曾多次举办画展。此次个展共展出作品60件。其中,“观海”系列,是作为70后魔都人毛冬华内心浓郁的上海情结的厚积薄发,而“望京”系列,则是毛冬华欲将笔墨情怀深化、延展的新课题。

图片说明:《外滩全景

  谈及创作背后的故事,毛冬华告诉东方网记者,2017年3月,她曾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外滩心影》个展,这是中国画坛第一次用纯水墨语言描绘外滩万国博览会的23幢建筑,并同对岸陆家嘴玻璃幕墙建筑系列水墨作品对视呈现。

图片说明:《外滩12号

  《外滩心影》个展之后,她又通过玻璃幕墙这一中国画里的全新视角,以“观海”与“望京”两组作品为主线,探索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型课题,借用传统山水画积墨法和花鸟画没骨法画法,来表现北京古建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展现中国最重要的两座城市所承载的历史人文意涵。

图片说明:《望京系列全景

  为了探寻中国传统水墨走向当代艺术的路径,顺利开启“京华烟云”的创作,毛冬华多次赴京写生,尝试用其个性化水墨语言进行更多延伸。本次展出的“望京”系列,通过《雍和钟声》《剧院魅影》《蝉鸣白塔》《正阳夕照》《天坛希音》《殿堂祥云》《紫禁清影》《雪漫京华》等8件直径达2米的圆形作品,向经典建筑致敬,并全新探索将建筑与环境相融,用水墨表现建筑在云影、天光、雪景、水景、夜景中的诸多变化,由此获得历史感悟。此外,展览还运用多媒体动画影像的方式表现水墨作品,力求在图像与画面、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之间营造展厅的历史场域。

图片说明:《雪漫京华

  关于此次画展的题材,本次个展学术主持、策展人尚辉认为,“观海望京”本身就带有极为宏阔的历史观照——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就是一部先观海、后望京的历史。毛冬华借用传统笔墨语汇,使外滩万国建筑群第一次获得了中国画笔墨的审美转换,她的这些将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相交错的水墨绘画达到了一种崭新的笔墨境界。

图片说明:《一大会址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也认为,在中国画领域,传统水墨表现当代题材正当其时。但水墨的当代化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要借题材改变之机,梳理和重构传统水墨语言,在呈现上则与传统图式拉开距离,使其以全新的形态出现,既适于表现当代人的视觉体验,又具备国画笔墨的本质特征。多年来,毛冬华的创作和思考就是在这样一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展开的。她的绘画是传统文脉的延续,在简洁的当代外表下是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