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通史》

22.01.2016  16:29

1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两位前任所长刘钝教授和廖育群教授担任学术顾问、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在北京首发。会上,各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本书既体现了中国科技史领域的现有成果,又融入了前沿进展,代表了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权威作者 豪华阵容

上海交大社社长韩建民说,《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的起源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海展区时,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领导询问:“有没有中国人自己编撰出版的中国科技史?能不能由中国人自己编撰出版一套中国科技史?”经过调研,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设立专项,三任局长亲自指导研究项目的总体方案,委托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为总主编,上海交大社具体承担出版事宜。    

作为这项重大出版工程的总主编,江晓原说,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通史类著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缺乏合适读物。当他受命主编此五卷本《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之初,就与“诸同仁反复商议,咸以为前贤上述各书珠玉在前,新作如能在两大类型之间寻求一折中兼顾之法,既有学术价值,亦能雅俗共赏,则庶几近于理想矣。”为此,编辑团队在本书编撰中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力求接近上述理想。    

首先在作者队伍上,力求‘阵容豪华’——尽可能约请各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家撰写。”江晓原表示,此举目的是确保图书各章节的学术水准,“为此不惜容忍写作风格有所差异。”江晓原说,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两位前任所长刘钝教授(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现任主席)和廖育群教授,以身垂范,率先为本书撰写他们最擅长的研究内容,八十高龄的傅熹年院士也贡献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大作。“名声最显赫的学界专家撰写自己研究最精深的方向,所以最后成文展现出的学术成果,也是最新的。作者们见贤思齐,无不认真从事,完成各自的写作任务。”    

结构独特 精心撰写

江晓原说,在内容上,本书不再追求面面俱到。“本书呈现的结构,是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疏密不等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点,而这些点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名家之作。”同时在结构上,借鉴百科全书的“大条目”方式。全书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分为五卷。每卷中也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设置大小不等的专题。而且全书设置了“名词解释”和“中西对照大事年表”,凡未能列入专题而又为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所需的有关情况及事件,可在这两部分中得到了解。    

江晓原坦言,本书虽不能称卷帙浩繁,但全书达300余万字,在功能和读者对象方面,也力求同时兼顾学术性和面向较多读者,试图做到雅俗共赏。江晓原表示,“大条目”方式还使本书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百科全书”,由于条目皆出自名家手笔,采纳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各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学术价值显而易见。即使是专业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者,也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许多新的专业成果和思想观念——而这些并不是在网上“百度”一下就可轻易获得的。    

立意高远 正当其时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全书300多万字,按照大致时间顺序分为五卷,分别为《源远流长》《经天纬地》《正午时分》《技进于道》《旧命维新》。每卷中再大致按照时间顺序设置大小不等的专题。每卷名称也浓缩了该卷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地位。编委会和全国数十位作者以及出版社通力合作,穷五年之功,完成了这项重大学术工程。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体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领域众名家团结的力量,浓缩了当代的研究成果。    

现在中央特别重视科技发展,科技进步,科技强国。该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全国妇联副主席、原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认为,该书立意高远,顺应潮流,文风平实,体例结构都有创新。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希望这套通史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有助于国民科学文化的继承,科学学养的养成。韩建民表示,在出版《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的基础上还将运用数字出版、版权输出等有效手段,推出《通史》的电子书、英文版。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新的研究成果还在不断涌现。展望未来,《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所采用的开放式结构,无疑是充满活力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6.01.18    

原文: 树起一座中国科技史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