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南京大屠杀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21.08.2014  21:49

  今年是二战胜利69周年,也是中国抗战胜利69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屠杀和日军侵华暴行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相关纪念活动与学术研讨会在各地陆续开展。8月15—16日,由暨南大学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罪与罚:关于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侵华暴行的道德与法律思考”学术研讨会在广东举行,会议围绕日本侵略罪行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反思、日本侵略罪行的法律清算、中日关系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报记者就南京大屠杀和日军侵华暴行的研究成果、前沿动态等方面采访了相关学者。

   史料成果证明:暴行不容否认

  提及近年来国内学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理论成果,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认为,由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和《南京大屠杀全史》较为显著。

  据江苏人民出版社王保顶介绍,2010年底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共72卷,总字数近4000万,该项目自2001年启动到正式出版,历时共10年,是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机构,组织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并聘请日、俄、意等多国学者为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编委,多年来分赴美、日、英、德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档案馆、图书馆、研究所等机构广泛搜集、筛选,并经整理、翻译而成。史料集涵盖加害方、受害方和第三方史料,包括日军连续不断轰炸南京和中国军队为保卫南京与来犯日军进行顽强作战的历史档案材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尸体掩埋情况的大批资料,大量的侵华日军官兵的日记、书信、回忆和证言等,并编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该成果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日本都留文科大学教授笠原十九司和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汉斯·方德望等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其是目前该研究领域最权威的一手资料,成为国际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他学术精品也不断涌现,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表示,在近年来的成果中,《南京大屠杀全史》最为权威,“代表了国内学界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最高水平”。此外,还有一批年轻学者也相继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在此之前,2010年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公布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则代表了中日双方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这一报告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作了明确的定性。

   道德与法律清算:任重道远

  尽管有上述众多史料整理和研究成果,但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法律与道德清算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首先,在日本学界,存在企图否认大屠杀的“虚构派”。江苏省行政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教授杨夏鸣曾对此进行阐述: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出现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并逐渐形成了“屠杀派”、“虚构派”和“中间派”。2000年以来,“虚构派”不仅在日本出版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书刊,而且将它们翻译成英文,竭力向英语世界推介其“成果”。据杨夏鸣分析,虽然“虚构派”的英文文献远远超过其他两派,但其影响力却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彼此雷同的观点和不顾客观史实的荒唐逻辑”。

  其次,法律清算也存在障碍。张连红说,目前对日战争索赔的核心是民间索赔,追究日本的战争责任,包括慰安妇、劳工、重庆大轰炸受害者、细菌战受害者等。我国民间对日索赔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1995年为标志,近20年来持续进行。“中国受害者对日索赔基本在日本左翼律师的帮助下进行,但仍然没有突破日本法律上的这些障碍。”日本法律界往往用时效、管辖权和战争赔偿已结束等观点来推卸责任。对于战争责任的追究,如大轰炸等,日本法律的观点是国家无答责。因此,到目前为止的各种战争索赔活动鲜有成功。管辖权问题现在有所突破,中国法院开始受理受害者对日本企业的诉讼,但仅限于劳工问题,且仍未进入执行阶段。

  此外,最重要的,日本政府的右倾化政治倾向成为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障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通过否定侵华历史,将侵略战争正常化。虽然经过两国共同研究,尤其是大量史料的发现使得其不能得逞,但右倾化已然影响了一部分日本群众,其中不乏青少年。

   对话机制:深化专题研究

  2010年,由中日两国政府主导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发布第一阶段研究报告,在此报告中,两国学者将中日战争的性质定义为“侵略战争”。中方称“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民族灾难”。日方表示,在战争中让中国很多非战斗人员被迫作出牺牲,明确了战争责任。双方并未就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死亡人数进行讨论,但均引用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认定的“超过20万人以上”和1947年南京国防部军事法庭认定的“被害总数共30余万人”。而报告也指明,双方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例如,中国学者认为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超过30万”,日方则认为“最多20万”等。

  随着中日学界沟通不断加强,日本学界关于战争和侵略暴行的认知也越来越明确。笠原十九司是日本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权威学者之一。他在2012年出版的《南京事件争论史》一书中,详细地梳理了日本近几十年来关于“南京大屠杀争论”的历史背景和“争论”内容,揭露了“南京大屠杀”否定论者的诸多荒谬之处。

  程兆奇表示,海外学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而国内学界所做的很多工作还是增量工作,如挖掘材料、证明受害人数等,仍有很多研究空间亟须拓展。

  张连红提出,为寻求中日共同历史中的南京大屠杀,中日两国学者至少可在以下几方面推动历史共识:一是建立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资料库,加强史料研究;二是构建中日学者对话机制,深化专题研究;三是拓展学术影响,引导社会共识;四是设立研究基金,推动年轻学者深入研究。他还呼吁,学者研究成果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界,中日两国学者应尽可能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最新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从而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8.21

原文: 南京大屠杀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