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师生学习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的重要讲话 热议时代责任与青年使命

04.05.2017  23:21

新闻中心讯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的重要讲话,引起复旦师生热烈反响。

励志勤学 刻苦磨炼 促进青年成长进步

习近平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潇潇在开展《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过程中便鼓励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在课堂实践中,我一方面以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为横轴,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的关注上;同时,我也以中国近现代史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关联为纵轴,促使学生将个人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密相连。”朱潇潇认为,青年要充分认识百年来中国与世界、当下现状与历史演进的内在关系,才能强化其对今日中国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激发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哲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邓杨秀灵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氛围中愈发感受到了自身的历史责任。“作为青年人,我们重视自我培养、法律修养、政治素养。在五四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节日,不断铭记自己的责任和梦想。”

经济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韩明赫认为,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是对当今青年一代的殷切嘱托。“青年人的志向应是做大事不是做大官,我们作为正在成长中的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必须要将个人的理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

放射医学研究所2016级硕士研究生宋义蒙对总书记关于“立志”的表述很有感触。“小时候看到过疾病给许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巨大痛苦,便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优秀的医生。青年学子,应当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使自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习近平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法学院教授刘志刚表示,中国未来要建设的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结合工作实际,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在这方面,复旦大学法学院责无旁贷、全体法学院教师责无旁贷。

法学院教授段厚省对法学教学方法提出感想。他认为,一是通过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法学不是一门艰涩的科学,而是早已在他们心中打下基础的知识体系。以反思的理性,在文本化的法学知识与他们内心的规则意识之间往复循环,就可达致对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则的融会贯通。二是通过对潜藏于自身的规则意识的唤醒,来实现对域外法治文明的理解,通过对域外法治文明的理解,进一步唤醒潜藏于自身的规则意识。通过在域外法治文明和自身规则意识之间的往复循环,实现对与外法治文明的理解和对自身规则意识的发掘的双重升华。

法学院教授侯健表示,习近平同志在青年节前夕考察政法院校,与法律师生共话法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建设和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视他的讲话高瞻远瞩,内容丰富。法德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特色之一,既有历史传统,也有现实必要性。法德兼修,就是对法学教育和法律学生的要求。只有法德兼修的人才能以适当的方式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

法学院青年教师熊浩谈到两点体会。“第一,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中国法的中国根。总书记在中国法律教育重镇再次强调依法治国对于大国治理的重大意义,并且特别勉力法学师生将学术关怀切入中国法治现实,从而提炼中国经验,阐发中国学理,在具有主体自觉与自信的基础上地与西方学理和外域经验对话,才能最终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能够扎根大地,健康成长。第二,总书记特别将国家法治的可持续成长寄托于当代青年。在五四前夕,对正在进行法学研究的年轻学子殷切嘱托,希望他们孜孜不倦,实心用事,好好学习,只有这种扎实的投入才能在将来让自己成为建设中国法治的可持续动力。”

法学院党委书记胡华忠指出,政法院校成为培养各类法治人才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政法类院校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推进体现我国实际的法学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又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虚”功“实”做,变“软约束”为“硬约束”,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培养出德法兼修的各类法治人才,在法治实践中体现出我国法治道路的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特点,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项长期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做出贡献。

法学院2016级法律硕士辅导员杨军表示,党的十八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依法治国确定为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法学专业的学子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一方面,我们应当不断汲取知识,充实法学理论储备,研读法律实践案例,了解司法运行现状。另一方面,我们青年学子更要找准法律人的时代定位,从体制机制和国情出发,贯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这些,每一位法学青年才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真正地“在现场”为公平正义贡献力量。”

法学院 2013级本科生叶戈表示,法治建设的推进离不开一个个优秀的法律人的辛勤工作与参与,在法律人共同体中,既有法官、检察官等司法工作人员,也有专家学者等理论研究人员,更有青年法学学生。因此,法治建设必然离不开法律人才培养。法律是公平正义之学,青年法学生也应该怀有法治情怀,以法律精神激励自己为国家的法制建设作出努力,而不应以职务晋升等功利化动机为奋斗动力。依法治国,便是要用法律来规范权力的行使,以法律来规范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因此,法律人需要思考如何构建良善的法律秩序,而不应汲汲于个人功利化的主观欲求,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体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