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我们来了!”——记巴林大学孔子学院首批赴华夏令营活动

28.08.2015  10:12

        从雄浑静默、热浪灼人的浩荡沙海,到温婉细腻、梅雨绵绵的多情江南;从阿拉丁召唤神灯的《一千零一夜》神话,到白娘子携手许仙的中华民间故事;从崇尚和平、团结、顺从、知识的伊斯兰教信仰,到秉承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两种古老的文明,横跨亚洲大陆5000多公里的距离,就这样相会!“中国,我们来了!”         我们从海湾明珠——巴林出发,遵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教导,感谢巴林大学孔子学院和上海大学提供的宝贵机会,开启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发现中国”之旅。         烟雨朦胧醉江南         20天的夏令营,下了18天的雨,一定是上苍的垂青,让我们这些一年只看一、两次雨的阿拉伯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烟雨江南,江南烟雨。“这是一场梦,一场做了就不愿醒来的梦;可是这比梦真实,这是我们在遥远而梦幻的中国江南演出的一段青春交响乐。”         无锡、苏州——太湖岸上听三国;七里山塘到虎丘         无锡之行是整个夏令营的第一站,建在太湖岸边的三国城影视基地则成了学生们心中的至爱。高大雄伟的城墙;辽阔宽广的太湖;精雕细琢的亭台楼榭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尤其是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空城计的三国故事颇受欢迎,大家纷纷称赞诸葛亮的智谋,并且很佩服中国人义结金兰的兄弟情。几个女同学更是全副武装,横刀上马,尽显巾帼风采。         七里山塘串起了学生们的苏州情。熙熙攘攘的山塘老街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朴实浓情的江南小镇市井生活,老街中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像是带着磁性,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古董摊位上的中国古钱币,早已有几枚跳入了学生的钱包;河鲜盆里的泥鳅,既让他们打了个冷战,又让他们感到惊奇;水果摊位上新鲜便宜的杨梅,可是第一回见,咬一口,酸甜可口,互相推荐;糖画摊上,老艺人精湛的技艺让学生们惊奇,惊奇之余更是亲自出手,学习绘制中国的龙凤象征,几个女孩子纷纷定制属于她们的凤凰图案。夜色渐渐降临,小雨淅沥,红色的灯笼亮起,潺潺的河水叮咚,悠扬的古埙吹响,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悄声无息地描绘在他们的记忆中。         苏州园林甲江南,泛舟耦园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了一回人在画中游的乐趣,如果你远远地看过去,一群身着阿拉伯头巾的女孩出现在中国园林的游船上,不知你是否相信眼中的一切,尤其是当船娘清脆乡土的民间小调响起,我们的学生竟然可以和着她的歌声一起唱起《茉莉花》的旋律时,你一定感叹世间的缘分,感叹汉语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乌镇、杭州——小桥黛瓦话沧桑;欲把西湖比西子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来到乌镇,学生们终于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中国古代市井生活的墙内风光。不同主题的博物馆为他们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参观黄酒作坊还是让我们的学生受了点罪,还没进去,一股浓烈的酒香就扑鼻而来,让这些有宗教禁酒习俗的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不过为了一探究竟,大家还是勇敢地走了进去,古老的酒精蒸馏设备,一排排灰黑巨大的酒缸都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认识。印染宅院里高高架起的竹竿,随风飞舞的蓝白印花布使学生们格外兴奋,因为这曾是他们在汉语课上看过的图片场景,而今天居然鲜活地出现在眼前,大家纷纷拿起花布转圈舞动,看着他们开心的笑容,我似乎穿越时空,想象着他们其实原属于这里。百床馆内几十架古床以它们蕴含的美好寓意和见证的真实生活而让我们思考,渴望子孙繁荣,家庭和睦,这是跨越文化却又被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巧夺天工的古代工匠技艺同样让学生们惊叹不已。         登高雷峰塔,俯瞰西湖,迎面吹来徐徐的带着雨丝的风润化了学生们的心。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么青翠欲滴,连绵起伏的山,这么温柔宁静,广阔无垠的水,西湖就像是大自然创作的一幅水彩,展现在他们面前。站在雷峰塔的最高层,他们憧憬着自己也是这画中的一抹颜色;听着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他们为白娘子唏嘘惋惜,为她的纯真爱情所折服,这样的体验让他们想把自己的身心托付给这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人间天堂。漫步湖边,大家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相机的快门咔咔作响,时间到了也叫不走他们,他们在江南山水中醉了,他们在烟雨朦胧中融化了,他们好想把这美景揽入胸怀,好想把这美景带回遥远的故乡。         汉语多情似故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巴林大学孔子学院的赴华夏令营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汉语水平,希望他们可以在真实的汉语环境中提高兴趣,快速学习。         汉语课——因汉语而爱上中国         这些参加巴林大学孔子学院首批夏令营的大学生们是巴林大学孔子学院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因为接触了汉语,而对中国产生了兴趣,而此次中国之行,又加强了他们继续学习汉语的信心。         每次汉语课上,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听课,积极地回答问题,还常常把他们平时需要用而又不会说的句型向老师提问,也许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目标,你会被他们的劲头所感动。         每次集体出行,在路上,大家都主动跟我学汉语,每次一个主题,比如身体器官,饮食,衣着,买东西···然后互相提问,造句。晚上在宿舍,他们常常借用宿舍旁边的教室一起复习白天学过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很注意应用,每次去超市、银行、旅游景点,都自己尝试着用学过的词句进行对话。最有意思的是,一次参观上海市博物馆,那几天学生们学了一些汉字,非常有兴致,每到一块介绍展板前就挪不动脚,一起用手指头指着认字,还比赛谁认识得多,他们的举动让我这个带队老师感到很幸福,而学生们更是成为了其他人的观赏对象,看到这些不常见的中东国家的学生们这么认真地学习汉字,大家都纷纷要跟他们合影留念。         在夏令营结束前的HSK考试中所有人都以90分以上的成绩通过了一级考试,更是有4个人拿到了100分的成绩。文化的触动力量是强大的也是隐性的,我无法完全感知这次中国之旅对他们的心灵冲击,可是他们告诉我,他们要继续学汉语,他们要争取到中国留学。他们两次去上海市书城,买了大量的汉语书和HSK考试辅导书,他们用行动证明了重返中国的决心。         文化课——因文化而成为朋友         太极拳,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平时在巴林基本不锻炼的孩子们竟是那么的喜欢太极拳。上课时,永远都是那么认真,而他们略显腼腆的性格又是那么融洽的浸润在太极舒缓自如的一招一式中,天然的少了一丝僵硬,多了一份灵感,好像他们就是属于这项中国古老的武术艺术。虽然只有三节课,可是他们完成了一套简单太极拳的学习,可以独立打拳,并且很有那种味道。有几个晚上,他们组织在一起,在宿舍前的空地上集体做一遍、两遍,连宿舍管理员都说还是头一回看见短期班外国学生这么迷恋太极拳的呢。         书法课,再一次挑战了我们的认知,看来这种讲究以静制动的中国文化非常适合这些从小就受宗教约束的孩子们,他们坐得住,静得下来。常常一个半小时的书法练习,人人都是一笔一画,认真地临摹,没有人急躁,没有人说话,一次课最多换上三四张纸,而容易入门的隶书训练更是给学生们带来了满足感,两次书法课结束,他们基本上可以完成像模像样的书法作业了。其中更是有几个学生,特意买了毛边纸和文房四宝,希望带回家去继续练习。         中国歌曲课,这些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和接受能力让音乐老师大为赞叹。每次仅仅45分钟的课,学生们都可以完成对于一首歌的学习,并且音律准确,表情达意。第一次,学习《甜蜜蜜》,老师刚刚放完两遍音乐,所有人都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哼唱,并且这首歌成了接下来几天大家业余时间里经常合唱的必选曲目,还被搬上了告别晚会的舞台。而另一首歌曲《说唱脸谱》,以其抑扬顿挫,极富表现力的唱腔和音乐老师配合其中的一招一式的京剧动作,使得学生们兴致十足。每次当旋律唱到“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时,所有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抖动右手,瞪起眼睛,表演张飞勇敢鲁莽的性格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完全沉醉其中,他们可以用心去领悟这种中国戏曲内在的含义。         温暖上海我的家         来到中国夏令营,上海就是我们的大本营。我们有16天生活在这座中国最繁华的都市。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生活,我们也在这里游玩。         在这里,学生们第一次乘坐地铁,体验现代化公共交通的便捷,同时感受地铁中人流攒动的中国式忙碌;学生们第一次过双向八车道的大十字路口,亲自体会争分夺秒的红灯时间,但也时不时被不守交通规则的车主惊吓;在这里学生们热衷于逛大型商店,惊叹于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商品,承受着令人咋舌的物价;学生们第一次看到那么多各式各样的新奇食物,一边满足着他们的好奇心,一边又因为宗教信仰而无法品尝而感到遗憾。         但是学生们爱上海,这里好像他们在中国的家。他们喜欢乘坐游轮,夜游黄浦江,在两岸灯火通明中感受着外滩的前卫,妖娆,美丽;憧憬着与有情人漫步上海滩的美梦。他们喜欢逛城隍庙,买中国小饰品,在古街古巷中做一回潇洒的古人;他们喜欢去动物园,看大熊猫,虽然在孔院看到那么多熊猫玩偶,但这还是头一回近距离和憨态可掬的熊猫互动;他们喜欢去小桃园清真寺,在那里他们做礼拜,他们感觉到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包容,感受到即使在异乡,而只要在中国,信仰是被尊重的······         在偌大的上海市,上海大学是他们结束一天行程后即将归航的港湾,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为孩子们准备好温暖的家。这里有绿茵茵的草坪,参天的古木;这里有现代化的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这里有温馨舒适的宿舍,饭菜可口的清真食堂。在这里,他们自由潇洒地在校园内骑着自行车驰骋;兴高采烈地和各国留学生交朋友;惬意闲适地坐在湖边聊天,幸运地认识了每一位真心实意对待他们的中国老师······在即将分别的时候,他们最舍不得和这里的一切说再见。         二十天的夏令营,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足以给这些阿拉伯青年学生们带来人生路上的改变,至少在他们的记忆里曾经留下了属于中国的一个瞬间。在中国,他们交朋友,学汉语,尝试着一种新的生活。他们感受到了因为汉语,因为孔子学院,而使得他们的人生经历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我们无法衡量中国在他们心中的重量,可是当告别的一刻来到时,他们用学到的中国文化为所有人表演,用他们可以掌握的汉语表达心中的感谢,他们欢笑着跟所有人拥抱,因为他们说还会再来,这一次仅仅是个开始。         回到巴林已有4天,学生们纷纷来电告诉我们,明年春天他们还要去中国,他们要去北京——登上万里长城。     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