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建首支南极航空队

13.04.2016  12:22
  在经历了158天的惊涛骇浪后,第32次南极科考队员昨天凯旋,在此次科考之前,极地队员进入南极只能坐船,这次有4名队员搭乘我国首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进入南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雪鹰”加盟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迈入航空时代,飞机将成为未来南极科考的重要力量。
  
  “雪鹰601”首次试飞发生在2015年11月22日,飞机从智利蓬塔进入南极后,稳稳落在中山站附近冰盖机场。
  
  2016年1月11日,澳大利亚一名飞行员在冰盖作业时不慎掉落冰隙中牺牲,急需将飞行员遗体从戴维森站运回凯基站,然而此时澳大利亚航空器出现故障,被困在了凯基站,无奈之下向距离戴维森站较近的我国中山站求援。
  
  在接到澳方请求时,搭载着5套科研设备的“雪鹰601”正在执行科研飞行任务。根据气象预报信息,15日是适宜飞行的窗口期,16日之后将有一个较长的天气系统影响飞行安全,时间已经不允许飞机将搭载的科考设备拆下。经过周密部署决定飞机携带科研装备执行运送任务,全力完成援助行动。“雪鹰601”于15日从中山站起飞前往戴维森站,经过12小时50分钟飞行,顺利将遗体转运至凯基站。
  
  在极地科考中,固定翼飞机常常扮演三个角色:运输物资、快速救援和科考勘探。据固定翼飞机工作队队长张体军透露,在此次科考期间内,“雪鹰601”共帮助澳大利亚南极局转运人员19人次,货物750公斤。
  
  航空力量让进入南极方式趋于多样化。张体军表示,“雪鹰”号飞行成功证明从澳大利亚凯基站到中山站的这条飞行路线是安全可行的,目前还有两条空中路线正在规划中。随着我国南极航空力量增强和新的南极科考站布局,我国将在南极航空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32次南极科考副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提出,仅仅一架固定翼飞机无法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南极考察事业,要进一步加强南极科考的航空力量,就要加大飞机数量,构建系统的地面保障力量和配备专业人员队伍。
  
  国家海洋局日前曾透露,将于今年组建南极航空队,初步构成极地区域的陆—海—空观测平台。孙波进一步表示,航空队人员有可能来自军方或者国内空航,也不排除向社会招募。另外,能否将中国大飞机力量引入极地科考,也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正在考虑的问题。(记者 沈湫莎)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