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型专题展内容简介和史实

10.04.2015  16:08

  一、展览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率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序幕,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第二部分:中国抗战打破德意日瓜分世界图谋,保障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实施;

  第三部分: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盟军对日作战重要的后方基地;

  第四部分:倡导和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为反法西斯四强参与联合国创建;

  第五部分: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

  二、历史回声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斯大林:只有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丘吉尔: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十五个师团,也许会有二十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

  三、三幅照片背后的故事

  1、“看不见的战线”上的英雄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这是电视剧《潜伏》的主题曲,也是抗战中“看不见的战线”上英雄们的真实写照。

  展厅里,有一张单人黑白照片。主角戴着一副黑框、圆形眼镜,目光炯炯。他叫阎宝航。1941年,毛泽东命令将这位中共情报人员获取的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电告共产国际,并通过季米特洛夫转交斯大林。6月30日,苏共致电中共中央表示感谢。

  这位情报员缔造的传奇不止这一件。

  当德、意、日签订法西斯军事同盟条约后,日本进一步加速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步伐。在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前夕,时任国民党军政部所属“军用无线电台总台第四十三台”主任的池步洲破译了日军即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他在将这一情报上报上级特务机关的过程中,被阎宝航获知,立即向党中央作了报告,转告苏联,并由苏联通知美国。

  在苏联将阎宝航提供的这一情报通知美国的时候,美国海军司令部也得到了国民党方面转送的同一内容的情报。遗憾的是,傲慢的美国海军将军们根本不相信这一情报的价值,认为这是中国人在瞎编。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印证了这一情报的准确性。

  1995年11月1日,俄罗斯驻华使馆举行了一个特别的仪式,大使罗高寿宣读了叶利钦总统签署的授予阎宝航及他领导的情报小组成员以“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章”的命令。“阎宝航同志1941年6月16日提前向苏联提供了关于德军进攻苏联日期的准确情报,在二次大战最后阶段苏军对日作战前提前向苏联提供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详细军事部署资料,这两件事将载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

  2、“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

  展厅里,还有一张中年男士的“免冠照”,他叫何凤山,1938年至1940年担任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他在任职期间,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种族灭绝政策,勇敢地向犹太人发放通往中国上海的签证,挽救了数千名犹太人的生命,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2000年7月,以色列政府授予他“国际义人”称号,并在耶路撒冷纪念碑上为其刻下“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他发出的签证,被称为“生命签证”。史料记载,1933年到1941年期间,至少有1.8万犹太人来到上海,上海成为犹太人的乐园。

  本世纪初,一位上海市民在豫园附近淘旧货时,买到两本印有外文和照片的小本。为弄清它们的来历,他请德国友人帮忙翻译。原来,这就是当年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的护照。护照是两名孩子的,分别出生在德国和奥地利。其中男孩生于1923年8月,女孩生于1934年12月,护照上还有“本签证仅限于日内瓦乘坐意大利邮轮去上海”等文字。

  后来几经辗转,护照的主人找到了,她叫沃兹沃泽。她带着家人重返上海,追忆与中国邻居过春节时的温馨场景。根据她的回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还专门邀请画家创作了《除夕夜》。如今,这本护照永久保存在抗战馆里。

  3、诺曼底登陆的“幕后英雄”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位中国的工程师和他的团队曾经为实施登陆做出过巨大贡献。

  1944年5月,盟军在加紧演练时发现,飞机地对空通讯存在漏洞——空军配合地面坦克进攻的战机在飞行中,用以通讯联络的无线电话在操作15分钟后便告失灵。经过研究,事故的根源在于一款真空管超负荷运转。距离登陆只剩不到一个月,7000多架战斗机被迫停飞,情况危急。此时,35岁的叶绍荫是美国无线电公司真空管部高级工程师,专门负责真空管制造工程设计及改良。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次科研会关系到诺曼底登陆的成败,只是每天会有很多电话追问进展。

  最终,经过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和反复测试,真空管的输出力足以负荷空军执行飞行中的通讯任务,为盟军战斗机及时投入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叶绍荫是从后来的新闻报道中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并未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