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 首次采用卫星标记跟踪监测

25.04.2016  11:55
2020尾中华鲟从放流通道中滑下,开始回归大海的漫漫旅程。孙荣刚摄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2020尾中华鲟从放流通道中滑下,开始回归大海的漫漫旅程。孙荣刚摄

  ■文汇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李 洋

  24日上午,由中国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华鲟放流活动,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的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举行,2020尾大规格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开始它们回归大海的漫漫旅程。

  除了沿用以往的体外T型标记、PIT标记和体内植入声呐标记技术外,今年放流的部分中华鲟还首次采用了卫星标记技术。科研人员称,此项监测数据如果能够按计划回收,人类将首次初步获取中华鲟海洋生活信息,对揭示中华鲟洄游习性与环境的相关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放流中华鲟年龄梯队为历年之最

  记者在现场看到,2020尾大规格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从放流通道中滑下,转眼之间就没入江中不见踪影。至此,三峡集团已组织放流活动57次,连续6年放流子二代中华鲟。

  “4月24日14:17:54,代号为39689的鲟鱼宝宝已游抵猇亭自动监测站,抵达时潜水深度0.8米,猇亭监测点当前水温16.2摄氏度。该鲟鱼宝宝生于2011年,身长98厘米,体重6.9千克。猇亭监测站点距离放流点18.68千米。”“数字长江”地理信息平台上,鲟鱼的洄游信息实时展示在科研人员面前,24日上午放流的中华鲟已向长江下游畅游。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地球上存在已有1.4亿年的历史,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多年来,三峡集团持续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中华鲟放流数量已超过500余万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达17000余尾。

  三峡集团先后投入专项资金超2亿元支持所属中华鲟研究所开展中华鲟的科研与保护工作,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与单性繁殖,使中华鲟物种保护摆脱了对野生中华鲟资源的依赖,让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成为可能。

  追踪数据显示,去年三峡集团放流的3005尾中华鲟,最终抵达长江入海口水域的仅有约1050尾。

  今年放流中华鲟分为2009、2011、2012、2013、2014五个年份繁殖的鱼种,放流种群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创造长江中华鲟放流史上的纪录,其中最长的一条中华鲟体长达1.8米,体重达40千克。

  大规格体现在放流的中华鲟年龄梯队为历年之最。三峡集团相关负责人称,此次放流的中华鲟年龄梯队丰富、遗传多样性显著,对提升放流成活率、维持种群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有望首获中华鲟海洋生活信息

  此次放流的部分中华鲟首次采用了卫星标记技术,该项技术是弹射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所长陈磊解释,卫星标记技术就是将卫星标记悬挂于中华鲟体表,分别设置在放流后70天、90天、120天和150天后脱落。标记脱落后自动浮出水面,链接卫星并发回洄游路径水温、盐度及轨迹信息。

  他介绍,监测数据可以研究放流鱼在宜昌至河口江段的降河洄游规律,并探测它们在大海中的近海活动范围和生长环境。

  据了解,鱼类的标记技术是研究鱼类迁移和运动、生物学特性、种群资源动态以及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重要工具。2014年,中华鲟研究所首次采用声呐标记追踪中华鲟的洄游情况,并通过布设在宜昌、南京、江阴等9个断面的声呐接收器接收到中华鲟通过的信号;2015年,又引入“数字长江”地理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实时展示,并将信号推送给科研人员,使科研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中华鲟的洄游情况。

  (本报宜昌4月2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