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在崇明有个“家”
近日,长江口三甲港附近水域监测到今年第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这是继2016年野生中华鲟幼鱼监测“0”记录后,长江口首次发现野生中华鲟幼鱼。这一消息吸引了公众目光,大家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好奇心随之升温。笔者日前来到位于陈家镇的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就中华鲟保护有关问题进行采访。
“前几天,一条体长10.3厘米,只有四五个月大的小鲟鱼,在长江口不小心撞进了渔民的网兜。误捕国宝,渔民即刻通知我们,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可惜回天乏术。”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虽然鲟鱼幼苗最终因长时间断氧夭折,但这次的发现,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可能标志着去年秋季自然繁殖的野生中华鲟幼鱼开始陆续抵达长江口水域,而对中华鲟的保护,有助于长江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
中华鲟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五千万年,被誉为“水中熊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IUCN濒危级物种。2010年以来,野生中华鲟幼鱼数量直线下降,2014年和2016年长江口水域均没有监测到野生中华鲟幼鱼,仅2015年曾有部分发现,与此同时,也未监测到成年中华鲟正常产卵,这给物种延续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近年来,中华鲟保护形势严峻,所以,保护区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工作人员介绍,中华鲟保护区于2004年成立,2015年建立保护区基地,主要保护对象是长江口以中华鲟为主的水生野生生物及其栖息生态环境。
“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抢救中华鲟。”工作人员说,实施抢救后,为中华鲟提供专门的栖息场所,让它们顺利完成各项生理调整,然后放流,让它们回归大自然。
保护区还是中华鲟唯一的“幼儿园”、“待产房”和重要的“产后护理场所”,目前,在保护区生活的中华鲟有千余尾,成年鲟体长3米到4米,体重在200到300千克间。
一般来说,中华鲟的寿命在40年左右,保护区的中华鲟多数已生活了10年左右,达到“青年期”,再经过一段时间模拟野生生存环境的驯养,就可放归大自然。
通讯员 咸明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