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楹联文化 两岸一脉相承

15.04.2015  20:30

  楹联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周而复始的岁月轮回,带走了多少智者先贤,泯灭了多少沧桑巨变,但弥散着墨香的楹联却绵延至今,久盛不衰。无论在大陆还是宝岛台湾,写楹联作为炎黄子孙根深蒂固的传统,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中,一幅幅楹联蕴藏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它是精炼的诗,浓缩的文;是醇厚的酒,浓香的茶。

  一、中华文化瑰宝楹联流传千年

  楹联产生的时间,有晋代说、南朝梁代说、初唐说、盛唐说、中唐说、晚唐说、五代说等多种说法,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楹联的发展与繁荣,是受民俗、政权、文人的喜好与创作、书法与建筑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因其应用广泛,雅俗共赏,为人们喜闻乐见,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楹联产生的时代可宽泛地定为唐朝,鼎盛期在清代。楹联,又称对联,春节对联民间简称“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五代后蜀国君孟昶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我国最早的春联。自宋代开始,春节贴对联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后来便发展为现在的春联。北宋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在清代涌现了一批楹联创作的高手,如郑板桥、纪晓岚、孙髯翁、梁章钜等人,都有名联传世,晚清名臣沈葆桢巡台时留下六副楹联。台湾著名学者南怀谨先生把清代的楹联与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并列起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楹联这簇中华文化的奇葩,是各种文学中最具群众性的文学,具有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的效果。楹联的种类多样,如胜迹联、厅堂联、警世联、婚寿联、哀挽联、谐趣联、嵌名联、姓名联、春联等,它说的是百姓的话,讲的是百姓的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

  二、独具特色文学展现智慧花朵

  楹联是对句文学的典范,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像中国人特有的筷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行,却极具个性。楹联的产生,首先要有汉字的基础,因为只有汉字(方块字)才能产生楹联这门艺术;其次,是民俗的需要,这是楹联产生、发展的诱因;再次,是骈文的繁盛,诗歌领域摘句风气的影响,尤其是格律诗的成熟才最终导致了楹联的产生。楹联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产品,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楹联作品的文字严谨,凝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其次,楹联的创作群体大多是具有一定学识和才能的文人,因为楹联在格律上要求严格,需要平仄对称,这就决定了楹联的创作者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水平。再次,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有时还有横幅构成,它通常都通过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和思想内涵。上下联之间的关系要求能相互关联和补充,要求能自圆其说。最后,楹联虽一般由文人创作,但通常都是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来表现,所以楹联即是阳春白雪,也为下里巴人所推崇,这体现出创作者能准确的把握生活中的规律,用简单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楹联蕴藏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短小隽永者一语天成,长篇巨制者锦心绣口。优美的名胜联辉映山川,长留天地;隽永的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赠蒋经国的一副对联。这14个字,后来成为蒋经国的座右铭。1982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在致蒋经国的公开信中,又引用了这一联语。此联对仗工整,含义深邃,为两岸民众所乐道。名楼因楹联而生动,楹联因名联而精彩,名楼名联相映生辉。例如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原来并不出名,但自清乾隆年间布衣寒士孙髯翁为其题写了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180 字的楹联后,大观楼便名扬天下;无锡东林书院也因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联而名震华夏。台湾有书院近二十所,都建在清代。大多数都有楹联,有的还很多。最早的书院在台南市,原名叫中社书院,后更名为奎楼书院,始建于雍正四年,即1726年。清人赵逢源为其书撰一联,其联为:才识奎星真面目,更看沧海大文章。此联有气势,也有内容。尤其下联,突破书院本身的范畴,把眼光放在社会变迁上,读后令人心胸开阔。

  穿行在充满书法神韵的古巷里欣赏楹联,仿佛穿行在历史的烟雨中。一副副楹联记录的是中华悠悠的历史,闪耀的是华夏文明的灼灼光华。

  三、两岸同根同文传承楹联文化

  中华楹联文化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台湾与大陆一样,楹联与名胜古迹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台湾名胜楹联是台湾人民极其宝贵的文化珍品,它分布于台湾诸多名胜古迹之中,如画龙点睛,使台湾美丽的河山风景更加神采飞扬。许多楹联展现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感情真挚,民族色彩浓郁。有的楹联还明显流露出盼望回归祖国的愿望,如玉山于右任铜像石坊的楹联:西北望神州,万里风涛接瀛海。东南留胜迹,千秋豪壮近乾坤。如就台湾名胜古迹进一步而言,乃以寺庙为主。妈祖宫庙楹联从明代开始流行,台湾的妈祖宫庙最为密集,在宫庙楹联内容方面,具有强调与福建湄洲祖庙的神缘关系、反映涉台历史事件以及彰显妈祖神职和可贵品格等特色;而在修辞艺术方面,则具有多用与水有关的典故、巧妙集用古文成句和大量使用嵌字形式等特色。通过台湾妈祖宫庙楹联特色的探讨,既可从一个侧面加深认识台湾与大陆难以割断的深刻人缘、神缘关系,也可看出两岸同文同种的文缘承传关系。

  当今,大陆的楹联文化开创了有史以来最繁荣的局面,如同国粹京剧一样,楹联文化走进了社区、校园。上海黄浦区老西门社区是上海的发祥地之一,辖区拥有文庙、大境阁、三山会馆等知名历史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楹联文化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多年来,老西门社区利用这些优势,坚持弘扬国粹,发展楹联文化。从2006年起,老西门社区每年春节前都要举办楹联大会,征联、评联、书联、送联,楹联活动办得红红火火,不但营造了社区欢乐祥和的新春气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楹联文化的普及发展。10年来,老西门春联大会共征集包括台湾、港澳在内的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美、澳作者的春联4万余幅,还编辑了《古邑联花八度香》、《载梦联花久久红》等楹联集,老西门街道成为首个“中国楹联文化社区”。今年老西门社区与敬业初中联手打造“楹联文化教育点”,正式开启了学校与老西门社区楹联学会合作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序幕。老西门社区的楹联活动,影响日益扩大,成为黄浦区乃至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中华民族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屹立参天,五千年的文明已铭记于华夏儿女心中,不会因为地域的阻隔、时间的延宕而有所消减,就如同血缘不会因为分离而割断一样,两岸的楹联传承会永远记着优秀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根。(虞德亮)